ZKX's LAB

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关羽折戟沉沙,还有一位三国枭雄殒命于此

2020-10-30新闻10

古代和近代战争史上,都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王近山攻克襄阳活捉康泽和郭勋祺,被誉为“非凡指挥才能的战例”、“小型模范之战”。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要说了:应该是铁打的樊城纸糊的襄阳吧?你看后汉三国年间,关羽轻松拿下了襄阳,却在樊城吃了闭门羹,这岂不是说樊城要比襄阳难打?

这种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写得很明白:关云长用诱敌之计把曹仁赚出襄阳城,一刀斩了骁将夏侯成并截断了曹军退路,曹仁只好放弃襄阳退守樊城,没有经过攻坚战,关羽轻取襄阳。

但是我们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关羽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他知道铁打的襄阳不好打,所以吃柿子捡软的捏,先去打纸糊的樊城,结果纸糊的樊城被曹仁守住了,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的因素。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主攻的目标为什么是樊城而不是襄阳,现在可能有人不理解,因为现在襄阳樊城算一座城市,襄樊市变襄阳市,樊城变成了襄阳市樊城区。

在后汉三国时期,汉江(当时叫汉水)把襄阳郡一分为二,襄阳城与樊城互为犄角,关羽先取樊城后取襄阳,是个明智的选择。

关羽一直没拿下或者说没有主攻襄阳,这在《三国志·卷十七》中有明确记载:“(曹操)

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横海将军吕君碑铭》也记载了这件事:

“关羽猖獗为寇,洪水播溢,泛没樊城……君威怀之信,临难益著,故能桀然攘除奸逆,独存社稷,连城十三。”

吕常守住了襄阳,因功被封为横海将军、都乡侯,食邑七百户。曹操在表扬徐晃的时候,也两次提到樊城和襄阳被围和解围,说明这两座城池一直在曹魏手里,关羽一个也没拿下。

纸糊的樊城尚且拿不下,铁打的襄阳就更不用说了。“蜀中名将唯羽”,作为蜀汉唯一的名将,关羽深知襄阳不好打,因为在二十七年前,也就是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关羽攻襄樊是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已经有一位后汉顶级枭雄命丧襄阳城下了。

这位在襄阳城下折戟沉沙的后汉顶级枭雄就是江东猛虎孙坚孙文台: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三国志·卷四十六》”

在三国正史中,孙坚可能要比关羽厉害一些,这一点关羽本人应该很清楚:讨董卓斩华雄的是孙坚孙文台,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是罗贯中编的。

正史中当然也没有“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真正在战场上击溃吕布的,还是孙坚孙文台:

“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余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

(王粲《汉末英雄记》,下同)”

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吕布却根本不敢跟孙坚对决,两军交战之时,吕布的表现可用望风披靡丢盔弃甲来形容:“(董卓军)

释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惊,云‘城中贼出来’。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

吕布之所以能从孙坚刀下(正史中孙坚也是用刀)逃生,应该是全仗着赤兔(菟)马“能驰城飞堑”。

能阵斩华雄击溃吕布的江东猛虎尚且拿不下铁打的襄阳,关羽审时度势之后,又怎么能不先去攻打纸糊的樊城?

但是很可惜,眼看着纸糊的樊城马上就要被暴涨的汉水泡成一团浆糊(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孙权却从背后捅了关羽一刀——这时候我们就看出孙权的险恶用心了:“我老爹孙文台殒命襄樊,你关公要是成功了,岂不是显得你比我爹还厉害?”

于是关羽饮恨襄樊之战,而襄樊也成了三国时期的一个禁忌,谁主动进攻都没有好果子吃。

但是我们对“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也有一点疑惑:襄阳樊城互为犄角,哪个都不好打,怎么一个是铁打的另一个是纸糊的?

到过襄阳市访古探幽的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樊城是低矮的夯土城墙,而襄阳是青条石和大城砖砌成;樊城的护城河只有十米宽,而襄阳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引汉水为护城河,宽达二百多米。

樊城濒临汉水,三面平原,更利于大兵团展开,所以关羽才主攻樊城而派偏师包围襄阳,其主要目的是阻止襄阳吕常驰援樊城,等到拿下樊城擒斩曹仁,襄阳可能就被困得不战而降了。

关羽有帅才,但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外交家,也没想到主公刘备的二大舅哥孙权会背盟偷袭,这才导致了襄樊之战满盘皆输。

笔者没有去过襄阳,并不掌握第一手资料,纸上得来终觉浅,文章最后还要请教见多识广尤其是到过襄樊战场的读者诸君:根据当年的地形地貌以及战场态势,关羽围襄阳而主攻樊城,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