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故事|人民日报点赞同安这对夫妇,背后的故事太励志!
厉害了
省级非遗同安锡雕传承人
郑天泗、庄亚新夫妇
获人民日报点赞啦!
10月27日
人民日报要闻版刊发
《千锤百炼 匠心雕琢》一文
点赞 郑天泗、庄亚新夫妇
在汲取传统锡雕朴素
实用的制作工艺基础上
将工艺美术融入锡雕制作中
让锡雕重现活力
郑天泗、庄亚新夫妇
是省级非遗同安锡雕的代表性传承人
也是现代“银敲锡雕”的开创者
省级非遗项目同安锡雕
获《人民日报》点赞
郑天泗深感振奋
“对我们而言即是鼓励也是鞭策,如何让同安传统锡雕更好地传承,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自觉承担起同安传统锡雕的保护、传承使命。”
银光闪闪的锡
在千锤百炼的手工敲打中
变身组合为千姿百态的艺术品
登上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殿堂
“一个四平八稳的模具被放在砂石上,郑天泗点燃了煤炉,烧火熔锡,滚烫的锡水被倒进模具,一根锡条成形;稍加冷却,锡条又被固定在了一根钢管上,拿木块反复敲打,手指翻转间,锡条就已变成一片薄薄的锡片,这个时候用一把特制的剪刀,裁剪定型,锡片就初现羽状样式。”《人民日报》这样描述同安锡雕绝活,“银光闪闪的锡片,精美绝伦。”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切的背后
是郑天泗夫妇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
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来了解
夫妻俩的转型故事~
快看看~
1
困顿时靠6只鸭过年,边送煤气边创作
郑天泗和庄亚新夫妇,是厦门仅有的从事锡雕的草根艺人,师从民间打锡艺人。郑天泗原先在工厂做设计、雕刻泥塑,庄亚新长期在工厂里设计手工布花,而后夫妻俩因锡结缘,学成出师。 2004年自立门户加工制作锡的宗教器具销往台湾地区。
夫妻俩一度因市场饱和,接不到活。迷茫之际,2007年网上一组锡雕照片让夫妻俩眼前一亮:“没想到锡竟能够做出这么漂亮的工艺品”。
图片来源网络
夫妻俩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锡雕的光芒,决心把传统的打锡器晋级为锡雕工艺品,开始钻研锡雕新技艺。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可艺术创作道路并不平坦,两人一天到晚都在琢磨锡雕,“一吃完饭,我们就关在房间里,系上围裙,敲敲打打,钻研一道道工序。”郑天泗说。
“从构思一个作品,到它们在你手里成形,那种幸福和满足感难以言表。”庄亚新说,比中了彩票还高兴。不过,现实的困境和压力,让夫妻俩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尽管坚持创作多年,从2007年到2010年下半年,两人却始终没卖出过一件锡雕作品。 邻居、朋友、亲戚的质疑接踵而至,让两人十分苦闷。庄亚新说,她一度想放弃,重返工厂打工,支持丈夫继续钻研锡雕,“可咬咬牙,我们还是坚持下来,经常是边干活边吵架,吵完散了,又回来一起干活。”
何东方 摄
从2008年到2013年,郑天泗和庄亚新夫妻俩一边做锡雕,一边送煤气贴补家用,“一家人送完煤气疲惫不堪回到家中,大门一关,推开二楼的门,我们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灯光下,屋子里做好的一件件锡雕银光闪闪,看着这一切,再苦再累,心里也很满足。”庄亚新说,锡雕是当时唯一的精神寄托。
有一年过春节挺心酸,过年时家里仅剩六百元,“六百元买不了海鲜,要招呼客人,最后买了六只鸭子回来。吃团圆饭时,桌上摆着鸭汤、卤鸭、炸鸭翅、鸭肉火锅。”提起六只鸭子过一个大年的往事,庄亚新和郑天泗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我们从没想过,这么漂亮的工艺品做出来了会没人要!”庄亚新意识到,要维持锡雕作坊正常运转,市场认知度和认可度尤为重要,“人们不认识锡雕,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后来,在厦门晚报、同安电视台等媒体关注下,同安锡雕的名气逐渐走高。
2
葡萄叶小蜗牛火了,六年赚到第一桶金
为了打开锡雕的知名度,夫妻俩频频参展。2009年,他们带着锡雕参加厦门佛事用品展,因为经济上的压力,只能与人合租摊位,其间连二十元快餐都舍不得买。参展前两天一无所获,“其实我的压力很大,筹备参展,丈母娘甚至拿出了仅有的卖地的存折,如果展销再没起色,我都不知道回家怎么去面对老人,家里就剩几百元了。”郑天泗的担忧终于在第三天化解,一家寺庙花了七千元买下了他们手工制作的锡器,这让俩人大受鼓舞。
2010年11月,他们再次以七千元卖出了作品《对莲》,另一件作品《长寿瓶》则摘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郑天泗夫妇还通过代工台湾锡雕佛具用品,基本解决了锡雕作坊生存问题。“做锡雕终于可以养活自己了,不过,我们终究要回归高端路线,有突破的信念,相信艰难都会过去。”郑天泗说。
2013年,郑天泗和庄亚新夫妇带着作品,到厦门会展中心的厦门佛事用品展租下摊位,虽然连续参展多年,这一年却和以往有所不同,以前带去的是大件锡雕作品,比如佛像、灯具等,这一次带去的主打产品是几十件小作品,有巴掌大的葡萄叶,有比小拇指还小的小蜗牛,两件小物件看上去十分可爱。
结果出人意料,第一天,锡雕葡萄叶和小蜗牛卖光了,两人激动不已,回到家连夜赶做一批,第二天再度脱销,第三天,还是火爆。“太意外了,我们的锡雕作品,竟然如此受欢迎。”厦门佛事用品展结束,郑天泗和庄亚新算了一下,营业额达到三万多元,不仅如此,葡萄叶和小蜗牛的订单也源源不断,短时间又卖出了四万多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一刻,夫妻俩等待了整整六年。
何东方 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夫妻俩不曾想过放弃锡雕,锡雕也回馈他们希望,“我们经常带作品参展,总能遇上机会,只要坚持就有希望。”郑天泗说,2013年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不仅产品卖脱销,经过多年努力,2013年6月,郑天泗成为市级非遗“同安传统锡雕技艺”传承人。
从最初的无人问津、举步维艰,到逐渐打出名气,锡雕渐入佳境,夫妇俩百感交集,“一路的摸索和钻研很难忘,被认可的感觉真好,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坚持下去的勇气。”郑天泗说,在同安文旅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断层一百多年的同安锡雕得以“复活”再延续。
3
注册“银敲”商标,坚守传统尝试创新
银城同安千年史,敲得锡艺百年传。2013年5月,“银敲”商标注册成功,现在,郑天泗和庄亚新手工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打上了“银敲”商标。“这个商标就像一口警钟,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断了手工技艺。”郑天泗说,对锡艺而言,只有坚守传统手工,这个行当才不会昙花一现。
夫妻俩也陆续尝试制作大件的本土历史人物锡雕,苏颂、陈嘉庚、陈化成等厦门本土名人都被列入创作对象,“锡雕人物创作是最难的,要努力做到形神兼具,让每一个细节活灵活现。”郑天泗在创作上不断突破自我。
何东方 摄
如今,夫妻档锡雕作坊除了日常订单外,还与室内装饰、摆件、茶器、香器、佛器、饰品、礼品、艺术品等相互融合,也能进行个性化“私人订制”,锡雕不仅能进入高档场所展示,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7年,郑天泗成为省级非遗同安锡雕传承人,庄亚新成为市级非遗同安锡雕传承人。
“科技是淘汰式的,文化是叠加式的。”郑天泗说,坚持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锡雕,尊重锡艺,不能让这么精巧的技艺失传,这是传承人的责任和使命。单靠继承还不够,还必须创新发展。在不断努力下,他的一件锡雕作品《共筑大业》摘取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的银奖。
庄亚新说,与金银相比,锡相对冷门,俩人也在不断创新尝试,比如锡雕与铜材结合,创作出更绚丽的色彩;锡雕与福州大漆结合,做茶器和香器,两种非遗碰撞出别样动人的火花。夫妻俩不断提高整体工艺水平,希望有朝一日将锡“硬而不刚,柔而不软”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
而今,同安锡雕成为业内手工锡艺的代表,郑天泗和庄亚新一研发出新产品,屡屡被模仿,在网上卖火。夫妻俩更青睐走进课堂,与高校学生交流传统技艺,现在也与同安中小学合作,开辟第二堂课,“同安非遗进校园,从小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艺术种子,期待有一天开花结果。”现在,郑天泗还打算在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岛上,筹办一家锡雕非遗体验店,让中外游客有机会领略同安锡雕的文化魅力。
图片来源网络
来欣赏一下郑老师夫妇的获奖作品吧
作品《长寿平》
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
作品《共筑大业》
荣获第52届(2017年)全国工艺品交易会
“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
2019年被福建省艺术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收藏
作品《富贵吉祥》
荣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台湾工艺家协会
联合举办的“中华优秀作品奖”银奖
同安区祥平街道祥桥社区莲湖里15号
是同安传统锡雕技艺传习中心
欢迎市民游客来此免费参观~
来源:同安文旅、厦门晚报、锡雕侠侣、同安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