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不是传说中的神探,却两朝为官两度拜相,为大唐续命200年
说起大唐名臣,狄仁杰完全能够在知名度上排进前五。而且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狄公的大名都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之所以有此盛名,不外乎是《大唐狄公案》的推波助澜。但我们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狄仁杰并不是一位“神探”,然而这并不妨碍他青史留名、流芳百世。他在当时政治环境空前恐怖的气氛下,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为民请命、为国谋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得到无数百姓的崇敬,更显著改变了其身后中国历史的走向。
01
真大丈夫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出生于贞观年间,正是大唐盛世的开端。他出身官宦之家,家庭条件还算不错。《旧唐书》里说他自幼好学,不过最后却考的是明经科而不是进士科(那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因为明经科比较好考,背书就能过,进士科比较难考,但考上后起点更高)。因此可以说,狄仁杰在官场上的起点不是很高。但是,他把少时的无畏与仁慈这两种难得的品质带入仕途并始终一以贯之,也因而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狄仁杰第一次显山露水,是在唐高宗凤仪年间担任大理寺丞,掌管刑狱诉讼。他一年之中处理案件达一万七千余起,且无一喊冤,公正之名声震官场。虽然我们不知道狄大人是如何在一天的时间内解决将近五十起案子的,但如果史籍记载无误的话,那他不分昼夜埋首案牍是极其可能的。可如果像影视剧中那样由他亲自去勘察现场、抓捕人犯就有些扯了,毕竟大理寺丞的任务是审案,而不是破案。
一次,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唐太宗昭陵上的一棵柏树。标榜孝道治国的唐高宗勃然大怒,下令将其处死。狄仁杰站了出来,他不避圣怒,据理力争,最终让高宗哑口无言,只得收回成命。司农卿韦机为奉迎高宗,将太子李弘的陵修建得过于壮丽;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高宗的宠信为非作歹,都被狄仁杰依法严厉治罪。
在对违法权贵绝不手软的同时,狄仁杰对百姓充满了慈爱。一回,高宗巡视地方,当地长官为让君主满意,发动民工数万准备修建御道。狄仁杰知道后,坚决予以制止。唐高宗虽然很不高兴,但他还是被狄仁杰的正气所感动,不由得称赞他“真大丈夫”。
02
初次拜相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中宗之弟李旦为帝,武则天成为实际的女皇,大肆为武氏家族加官进爵,这不禁使李氏皇族怀疑武则天要取代李唐。出于对国家和自身性命的担忧,越王李贞(太宗第八子)起兵反武,但不久失败。宰相张光辅率领的平叛大军班师时,进入狄仁杰担任刺史的豫州(今河南汝南)境内。将士们居功自傲,横行不法,而张光辅竟不加禁止,致使豫州百姓饱受荼毒。狄仁杰勇敢地站了出来,当面指斥张光辅其罪当诛,并表示若得尚方宝剑,定斩其首以谢万民。随即,他又上疏武则天,说官军此举不但令地方民怨沸腾,更是使“一贞死而万贞生”。然而最后,狄仁杰还是被张光辅的小报告整掉了官职,被贬去属于小州的复州(今湖北沔阳)当了刺史。
虽然遭贬,但狄仁杰的上疏还是打动了武则天,而他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义举也颇得武则天的好感。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天授二年(691年),也就是武则天登基为帝的次年,狄仁杰被调入中央,旋即拜为宰相。
一次,武则天问他,卿当年在豫州很有声望,但却遭到攻击,你是否想知道是谁给你下的绊子?
狄仁杰正色答道:“陛下若认为臣有过,臣当改;若认为臣无过,是臣之万幸。臣不知受谁攻击,但既同朝为官,则愿互为好友和衷共济,其姓名是什么臣不愿知道。”
听完这话,武则天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
03
横遭冤狱
当然,起敬归起敬,初登大宝的武则天并没有完全给狄仁杰这样的李唐老臣以信任。在武周初年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狄仁杰也没能独善其身。
当宰相还没多久,酷吏来俊臣便上表弹劾狄仁杰,说他意图谋反。被投入大牢后,来俊臣亲自审讯狄仁杰。狄仁杰知道,落到这厮手里,如果自己抗辩,肯定会被一众酷刑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为避免无谓的牺牲,他马上承认自己谋反,并表示愿认罪服诛。
既然认罪,那就只等行刑了。于是,狱吏放松了对狄仁杰的看守。狄仁杰趁彼无备,从自己被子上撕下一块布。随后,他借口写遗书,要来笔墨,在布条上写上向武则天伸冤的诉状,而后依样缝好。随即他找来狱吏,说天气太热,请允许把此被交给家人洗一下。狱吏见这是常情,就答应了。
被子送到家中,其子狄光远拆得诉状,马上上奏朝廷。武则天看过状子,责问来俊臣是否逼供。来俊臣谎称没有,起疑的武则天遣使到狱中暗查。来俊臣强令狄仁杰穿戴整齐出见,还让人代其写了一道《谢死表》呈给使者。
武则天看完表后召见狄仁杰,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对答:“那时若不承认,早死于鞭笞之下了。”武则天又问,既如此,为何作《谢死表》?狄仁杰答道:“臣实不知此事。”
后经验证,《谢死表》乃他人代笔。真相大白,狄仁杰终于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来,被贬为彭泽县令。
04
一心为民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东北因契丹犯境,局势紧张。为此,武则天特调狄仁杰前往担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前刺史因担心契丹来犯,实行坚壁清野,将百姓全部驱赶入城,致使田地荒芜。狄仁杰到任后,立即撤销这一命令,让百姓该种地种地。有人担心此举会惹契丹来攻,他说:“契丹距此尚远,何必因噎废食?若其真来,自由我率兵抵挡,以保百姓无事。”契丹见是狄仁杰守魏州,始终未敢来犯。百姓对他感激不已,编歌谣颂扬其德,并立碑纪念。
终狄仁杰一生,他都是这样一心为民,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他治理有方,显著改善了边地各族居民之间的关系。他还重用契丹降将李楷固,大败契丹。一次李楷固打了败仗,按律当斩。狄仁杰认为良将难求,况若赦免李楷固,他必然会死心效命于大周,于是仍用其为将。后来,李楷固果然忠心不二并屡立战功。而他的一个后代也在许多年后又一次为大唐续命,其名为李光弼。
05
中兴首功
狄仁杰在一心为民的同时,心中始终不忘的,是光复李唐。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都在谋求太子之位。他们反复向武则天吹风,说大周得天下不易,岂能拱手让给外人。武则天一度也犹豫不决,甚至打算将皇位传给侄子。
再度为相的狄仁杰看准时机,向武则天建言道:“太宗九死一生而得天下,传之高宗。高宗又将二子(指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托付陛下。若陛下将天下付于他人,太宗、高宗在天之灵肯应允否?况母与子、姑与侄孰亲,陛下不想也明白。若传侄,千秋之后,陛下之庙还有香火否?世上可没有侄子祭祀姑妈的道理。只有传子,陛下庙中才会香火不绝。”
武则天怒道:“立嗣之事是朕的家事,卿毋得干预。”
狄仁杰说:“帝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中,何事不是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犹如人体一般,不可分离。臣为宰辅,岂能不予干预?”
武则天动心了,而狄仁杰这么一带头,心系李唐的老臣们也纷纷建言,武则天渐渐倾向于立子,但仍下不了决心。
狄仁杰再接再厉。一回武则天对他说:“昨夜朕做一梦,一只大鹦鹉,因双翅皆折不能飞,不知是何征兆?”狄仁杰对曰:“鹦鹉,武也,为陛下之姓。双翅乃陛下二子,今二子不在,故不能飞,宜接回二子,则自然高飞。”
武则天一听,便自此断了立侄子的念头,不久便把李显接回,立为太子。
此后,狄仁杰便全心为太子谋划。他大力推荐桓彦范、敬晖、张柬之、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特别是张柬之,一开始只是被任为洛州司马。狄仁杰力谏道:“陛下若欲得一宰辅,张柬之正当此任。”经狄仁杰全力举荐,张柬之最后终于成为宰相。而正是张柬之,后来在武则天病重之时,联合其余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拥护李显继位,使唐朝成功复辟,这才使后来出现了被史家津津乐道的“开元之治”。
可以说,没有狄仁杰的付出,李唐的光复绝不会如此顺利。更难得的是,他光复李唐所使的手段全部都是阳谋,没有一个是见不得光的阴谋。虽然他未能亲眼见证唐朝的复辟,但后世仍然将中兴大唐的第一功记在了他的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