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代海防要塞灵山卫的兴衰

2020-10-30新闻13

灵山卫建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辖前、后、左、中、左五所,被称北方沿海四大卫之一。永乐年间设立山东备倭三大营后,灵山卫归即墨营管辖。明初倭乱日益严重不断侵犯山东沿海,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派魏国公徐辉祖巡视山东沿海督建:安东、灵山、鳌山卫、大嵩、靖海、成山、威海七卫以防倭寇。灵山卫等七卫设立后不久就暴发了靖难之役,众多卫所军队参加到战争中,所以在建文帝时期山东沿海新设七卫也属于动荡中,卫所军队人员编制短缺,卫所将领调动频繁。燕军战领南京朱棣夺取皇位后,征调山东卫所驻军填补北京的防务空虚,大量卫所驻军的调走造成山东沿海新设七卫的空虚,为填补山东沿海卫所军队的空虚,永乐二年(1402年)南调云南卫所驻军北上补充山东沿海卫所的空虚,所以山东沿海七卫驻军建制完成于永乐二年(1402年)。

永乐二年(1402)卫所驻军调整完成后,灵山卫辖五所5600人,前所为夏河城备御千户所,后所为胶州守御千户所,左中右三所在灵山卫城内,每所有1120人。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京师禁军二十万军队北征瓦剌,在土木堡一带明军遭遇瓦剌军队围歼,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保为京师的二十万明军损失待尽,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北京城只有十来万老弱守军,兵部尚书于谦征调南北两直隶、河南的备操军和山东、江苏沿海卫所备倭军保卫北京,最终凭借这些外调进京的勤王军队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这一时期山东沿海地区卫所军队被大量抽保卫北京,每卫由所辖5所5600人减为辖3所二千人左右。

沿海地区卫所驻军的减少加重倭寇侵犯,倭寇不断侵犯山东沿海地区抢夺屠杀沿海卫所军户,这一时期大批卫所驻军和家属逃离卫所。面对日益严重的的倭寇,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担任都指挥佥事,掌管山东沿海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备倭事宜。戚继光上任后走遍三营二十五个卫所,修缮沿海墩堡,增设濒海城堡,征调内陆地区民户填补沿海卫所驻军缺口。山东沿海卫所经过戚继光三年时间的经营,倭寇侵犯很快平息,戚继光也因在山东沿海的防倭功绩被调往浙江防倭,戚继光调往浙江时带走一部分卫所驻军南下防倭寇。灵山卫建制也在戚继光担任都指挥佥事这段时间固定下来,一直沿续到清代雍正年间裁撤。

戚继光南调浙江抗倭时从山东沿海七卫抽调三千多卫所军队南下,经过戚继光整改后的灵山卫辖后、左二个千户所,前所一个百户寨所,共有二千二百一八人;逄猛、古镇二巡检司,濒海城堡十二,墩四十二、堡二十六,军屯三十三处,共计约有军户二千三百户左右。

灵山卫城(左中右三所):灵山卫城修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辉祖巡视山东沿海督建七卫二所以防倭寇,指挥佥事朱兴始筑灵山卫土城,土城周长三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城墙厚一丈二尺五,东西南北设有四个城门,护城河深二丈五尺,宽二丈。永乐二年(1402年指挥佥事郭兴扩建灵山卫城,扩建后灵山卫城周长五里,城墙外包青砖,四个城门上方增建门楼。弘治年间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也是第三次修护。

这时灵山卫设有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二员、指挥佥事一员、经历一员、教授一员、镇抚二员、左前后三所千户十四员、百户二十员。灵山卫城驻有左、中、右三所,每所1120人,共计3360人。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抽调卫所驻军保卫北京,右中两所在这一时期被抽调,后裁撤中右两所,灵山卫城只保有左所。嘉靖时期灵山卫城有:千户十员,百户十八员,京操军1213人(含夏河寨所100余人),屯军287人(含夏河寨所屯军),捕倭军191人(含夏河寨所),守城军馀116人,守墩堡军馀80人。

墩二十:沙沟、孙家港、刘家沟、呼蓝嘴、张哥庄、捉马山、藏家疃、长城岭、黄山、风火山、酉子埠、李家岛、安岭、唐岛、将军台、帽子峰、敲尧山、黄埠、沙嘴、野山埠,实际守墩军馀为100多人。

堡十三:青石山、崇石山、东石山、交差(义)涧、石喇义、鹿角河、丁家庄、焦家庄、沙岭、白塔夼、花山、大河口、本寨东门,实际守堡军馀40多人。

实际墩堡数量要远多于三十三处,《灵山卫志》和《胶州志》均记载墩堡数为三十,明代《筹海图编》等记载为三十三处,这三十多处墩堡基本位于沿海一带,但从灵山卫到胶州、官道上也同样每隔五里设一堡(烽火台),当地人称“五里堆”(烽火台遗迹每五一堆),整个灵胶官道灵山卫段应有十多处。夏河所到胶州的官道也设有重多墩堡,灵山卫管辖段只记载大花口一堡,仅铁山街道就有两三处墩堡遗迹,薛家岛一带也有多处遗迹,所以加上在内陆交通要道一带的墩堡,实际墩堡数要远远多于这三十二处。

军屯十六:詹家屯、谷家屯(薛家岛街道)、宗家屯(黄岛王台镇)、翟家屯(黄岛宝山肖家屯)、孟家屯(胶州铺集镇张家屯)、盍(何)家屯(黄岛红石崖街道东、西屯)、杨家屯(黄岛区六旺镇杨家屯)、仪家屯(高密井沟镇)、阮家屯(高密)、北柳屯(高密)、柳家屯(黄岛区宝山镇)、韩家屯(高密密水街道)、李家屯(高密密水街道)、迟家屯(黄岛区王台镇)、魏家屯(胶州李哥庄镇)、白家屯(黄岛区宝山镇)。

实际军屯数应比这些多,黄岛区辛安一带是当时灵山卫城一个比较大的屯垦区。

前所(夏河寨所):夏河城备御千户所位琅琊镇驻地夏河城,明洪武时期筑土城备倭,明永乐时期灵山卫建立后设备御千户所,设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百户一员。灵山卫百户管城率人把土城包砌砖石,城周长三里余一百零五步,设有四座城门,灵山卫调拨军兵驻守,驻有军户1120人。嘉靖后期时改为百户寨所附属于卫城,驻有守城军67人,守墩堡军馀39人,京操军100多人。

墩七:徐家埠、紫良庄、海王庄、车叠山、沙岭、黄埠、大盘,实际守墩军馀35人。

堡六:赵家营、走马岭、封家岭、北显沟、小滩、王家庄,实际守堡军馀18人。

军屯七处:刘家屯(琅琊镇)、叶家屯(高密柏城镇)、李家屯(高密)、姚家屯(高密李家营镇东)、施家屯(高密拒城河镇东)、周家屯(高密拒城河镇)、管家屯(高密)。

夏河寨所明代城墙遗迹

逄猛镇巡检司:设立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配有弓兵百人,筑有砖城,下辖三墩,建文帝时期曾被裁撤。永乐初期恢复建制,改为灵山卫管辖,配有弓兵21人,守墩弓兵9人。 墩三:互埠、彭家港、岛洱河。

古镇巡检司:设立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配有弓兵百人,筑有砖城,下辖三墩,建文帝时期曾被裁撤。永乐初期恢复建制,改为灵山卫管辖,配有弓兵21人,守墩弓兵9人。 墩三:西庄、古积、比青。

民国初胶州城

后所(胶州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五年(1372年)设胶州守御千户所以保护胶州城,胶州所由于设立时间早于灵山卫,是附于胶州城的守御千户所,山东都指挥使司的直辖所,所以驻军军籍独立于灵山卫归胶州管理。胶州所设正千户三员、副千户二员、镇抚一员、百户一员,京操406人,屯军77人,捕倭军44人,守城军馀94人,守墩堡军馀81人。

墩九:汪家庄、杜家港、沙埠、洋河、石河、塔埠、孤埠、沙岭,守墩军馀46人。

堡七:辛庄、鹿村、石河、八里庄、栾村、柘沟河,守堡军馀35人。

军屯十处:沽河屯(胶州李哥庄三个大屯村附近)、郝伍屯(胶州北关街道)、朱武屯(胶州马店镇)、谈(谭)伍屯(高密市密水街道)、韩伍屯(高密市姚哥庄街道)、黄伍屯(胶州胶西街道)、丁伍屯(高密)、张伍屯(高密)、王伍屯(待考)、吴魏屯(高密)。

胶州城隍庙牌坊

沿海一线的众多墩堡构成灵山卫海防第一道防线,每墩五人;离海岸线有一定距离为堡,每堡四人。守墩军兵会根据发现不同敌情点狼烟或呜炮。守墩堡军户在墩堡附近建房安家居住,每个墩堡有50亩墩田供守墩堡军户耕种 。

由于每个墩堡守卫人员只有四五人,对大股倭寇起不到阻止震慑,所以在沿海地区和灵山卫到胶州胶古道、夏河所到胶州的古道上设立众多频海城堡,频海城堡内驻有卫所军队,当地民间俗称兵营,墩堡发现敌情时各个兵营会及时出动驻军处置敌情。沿海一线每隔几个墩就有设立一处兵营,兵营一般设在沿海一些岭地高台处,站在兵营城墙瞭望台上能俯视周边沿海情况,兵营附近每个烟墩都在视线之内,发现敌情可以及时出动有效支援附近墩堡守军。设在官道上的兵营主要保护官道的安全,为来往军兵、差役和官员提供住宿、饮食、换乘马匹等,兼有驿站功能。大型兵营规模以管家大村大营子兵营为例,大营子兵营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30米,占地面积16900平方米。城墙厚3米为土坯夯筑土城,平时驻有守城军馀五六十人。小型兵营以解家村小营子兵营为例:长50米,宽40米,城墙残迹高约3米,平时驻有守城军馀二十人左右。

灵山卫城、夏河所城、胶州城三城驻军构成了第三道防线,即墨营驻守的备倭军随时支援下属各卫。灵山卫的设立保护了当地不受倭寇侵犯,使明初人烟稀少土地荒废的沿海地区得到开发。灵山卫还设有学宫建有卫学,使卫所的军户子弟得以学习文化知识,明清两朝灵山卫先后出进士、举人、贡生等93人,有利的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进士王清试府邸,进士府大部分院落早已被拆,上图为进士府西北角保存下来的一处院落。

灵山卫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一时期为灵山卫为五所编制,是灵山卫的顶盛期,也是灵山卫被称为北方沿海四大卫的原因。第二个时期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这一时期由于土木堡之变大批卫所军队抽调进京,整个卫所人员不到二千人,卫所防备混乱松弛。第三个时期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这一时期是灵山卫由乱到治,三所建制成型。第四个时期为清朝顺冶(1644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代改革卫所世袭制度,清朝逐步裁撤明代卫所,灵山卫经历三次裁留之争,最终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裁撤。

灵山卫被裁撤后,由于灵山卫守备李兆英受胶州知州王维蛊惑,不故卫民百姓的反对放弃撤卫改县,使灵山卫归并胶州,卫城管辖地归胶州县,夏河所管辖地归诸城县,使灵山卫丧失了由卫改县的机会。后来乾隆十一年山东巡抚喀尔吉善巡视灵山卫,灵山卫民提出灵山卫仿照威海、荣成等卫由卫改县。查尔吉善虽令批转布政使司调查,布政使司又令胶州知州调查复议。当时胶州知州空缺,由诸城知县王志曾署理胶州知州,由于灵山卫钱粮财税都多于胶州、诸城两县,灵山卫设县将直接影响胶州、诸城两县税收,王志曾为了维护两县利益增加自已的政绩,私自捏造事实上呈山东布政使司由卫改县的诸多不便,使灵山卫失去了第二次由卫改县的机会。

灵山卫被裁后,把逄猛镇巡检司迁至灵山卫,成为灵山巡检分司。灵山卫改县失败后,卫城居民纷纷迁往外地,卫城渐渐荒废繁华不在,《灵山卫志》作者苏潜修触景生情写诗一首《灵山怀古》:故国风光已悄然,昔人事业尽硝烟。 军体将罢百三载,官去城空十一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连天。 堪 嗟 世 事 如 流 水, 满 目 烟 波 一 钓 船 。这首《灵山怀古》映照了灵山卫裁撤后卫城的衰败情景。

灵山卫古城复建规划

灵山卫被裁撤后地位下降,城墙缺少维护于清道光年间开始出坍塌,到民国年间只剩四门和部分残有城墙,解放后城门和剩余部分城遗迹陆续消失。灵山卫城做为曾经的海防要塞消失成为历史,卫城内只保留下城隍庙等少数古建筑和西门外、北门外、东门外、南门里等地名,或许不久一座新的灵山卫城便会重新修建在当地,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续写着灵山卫的故事。

#明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