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校通航实验室上课
校园科技节活动
高一《青春百老汇》英语学科活动
学生走入北航大学化学学院学习
金秋十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北航附中)可谓双喜临门。北航附中不仅迎来建校六十周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还被海淀区教委认定为“海淀区首批新品牌学校”。
今年,北航附中高考成绩喜人,裸分最高690分;600分以上的考生占毕业班总人数1/4。一轮甲子,学校秉承“航天精神”,扎扎实实研磨教学,认认真真研究课堂,练就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强师队伍,并在各个学科领域勇于创新。
搭建“星空”课程体系
从细从严“选课走班”
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关键依托在课程。
北航附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以“星空教育观”为引领,以育人目标为核心,关注学生需求,聚焦核心素养,打造科技特色,弘扬航天精神,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北航附中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整合、开发精品课程,充分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着力建设科技特色课程,实行大学、中学、小学贯通教育、联动培养创新后备人才模式。
此外,学校还构建了“星空课程体系”,搭建三个课程层级目标:基础课程旨在增长必备学识,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主;拓展课程旨在创新实践,以实践拓展课程为主;特长课程旨在激发学生潜能,以研究发展课程为主。
“全校所有教研组完善各组、各类课程体系。”教学与课程中心主任说,所有课程设计三个层级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在新课改的理念背景下,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北航附中的学子在学习方式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学生们走进北航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学习,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展示园参观学习,走进中法工程师实验室制作乐高机器人,走进光学实验室做光学实验,走到户外进行科学探究,如花溪物候观察、正午太阳高度观测,课后制作真核细胞结构模型等等。
随着北京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落地,高中教育定位更加明晰,聚焦核心素养。针对新高考,北航附中教学团队认真思考如何与学科建设有效结合,如何科学有效走班,如何落实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北航附中从高二开始选课走班,高一着重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专业,根据专业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课组合。学校召开了面对师生、家长的课改走班排课方案解读会。
2020年,北航附中高考毕业生共有19种选科组合,经过缜密安排,学校满足了每位学生的选课需求。每位学生只有一科大走班,还是以行政班为主,学生比较稳定且有归属感。教学分层次并实施小班教学,虽然没有自习,孩子们的学习效率高了。
北航附中教学团队在实践中改革创新,摸索出一套好办法。由于小走班和大走班性质不同,学校在管理上从细从严,抓实高三教学常规工作的每一环节:早读、间操、课堂、统练、答疑辅导、作业;向研究要质量、向落实要成效。
北航附中实施六个细化制度来保障高三“选科走班”的教学工作,即考勤请假制、座位固定制、作业小组长负责制、课后个别辅导和集体互动制、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互通制、走班教室使用制。
打造学科教研基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教师教学研究的共同体,更是学科课程建设的资源主场。多年来,北航附中秉持“星空教育观”的理念,持续加速自身发展,重视教研组和学科基地的建设。目前,数学、化学和地理等三个教研组已被评为海淀区学科教研基地。
北航附中高中数学教研组被评为首批海淀区数学学科基地,还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全国重点实验基地”。目前,数学特级教师及北京市、海淀区级数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了半数。
2015 年,高中数学教研组集结区域组各校一线优秀数学教师,共同着手将《有趣的数学》一书进行翻译,与此同时完成了《世界经典趣味数学谜题》系列丛书的翻译、编写工作。
“老师们不但为丛书精选了各种趣味题型,还编写了详细的一题多解的过程,让学生能从详细的逻辑分析过程中,充分体会这些趣题里蕴涵的丰富数学知识与原理,在阅读、游戏、思考的过程中亲近数学,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习数学与运用数学的兴趣。”高中数学教研组组长表示,学校已将此套丛书中的部分专题内容开设成为学校初中数学特色选修课程,并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作为海淀区化学学科教研基地,北航附中着重培养本校教师团队,借力市区教研资源和教师培养计划,带动本校教师,把普通教师打造成专家型教师是化学教研组的目标。
化学组借助课题研究,调动组内所有教师的内在学习动力。化学领域细分的专业很多,希望每个老师把自己在大学的专业都用上,相当于课题研究,开发成不同的课程。
目前,北航附中的化学选修课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在很大范围内选择,不同研究方向的化学教师既可以交叉学习,化学教研组内部还形成多样化人才队伍。
北航附中十名化学老师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共开了四门化学选修课,从小问题入手给孩子们启蒙化学,解决真实问题,而非纯粹地导入理论知识。
地理实践是支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地理组教师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实践探究的地理课堂,有在课堂实施的,有在选修课、拓展课和小学期学科实践周等活动课中实施的,内容包括模型制作、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考察、地理调查、案例研究等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去观察、行动和思考,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框架下,地理教研组教师设计了进阶式、系列化的地理学科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地理学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学习内容从“单一”向“综合”过渡,尝试跨学段进阶和跨学科融合,并在市、区分享了阶段性成果。
“大中联动”育才特色
科技课程优势明显
北航附中的科技教育,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力支持下的“大学中学联动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科技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科学课程、实验课程、技术课程等多样化、分层级的理论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认知当今科技的原理、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科学思维,树立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校的科技教育是建立在普及基础上,兼顾拔尖人才培养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为目标。
北航附中地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浸润在高校浓厚的科技氛围中。北航高端的科研院所与先进的实验场地,大学众多高水平的学者、专家,都成为学校开发科技特色课程的资源和支撑。
学校重点开展科普教育,引领学生兴趣,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质;鼓励教师们积极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课程开发流程,科学管理,保证课程品质,科技课程逐渐增加。
数据显示,北航附中“科技教育类课程”种类繁多,从金鹏团传统选修课“航模”“纸飞机”“模拟飞行”等到“航空航天STEAM科技课”“人工智能”,从“天文学”到“趣味物理”,从“发酵食品制作”到“能量小车的研制”。2017-2020三个学年里,选修课开设的“科技教育类课程”达到81门次,2020年参加“科技教育类课程”选课学生每学期共计600人次。
立体化提升师资水平
科研成绩喜结硕果
北京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逐步落地,学生的发展需求呈现多层级、个性化趋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出现要有多层级、立体化结构的变化。在“星空教育观”引领下,北航附中提出“师德为先、视野开阔、学术精良、守正创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学校充分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特色资源,以实践为导向优化学科研修模式的校本研修特色,提升校本课程建设品质,完善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北航附中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介绍说,学校通过引领、搭台、激励、评价等多举措立体化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层级结构分明的教师培养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学校师资水平。
化学教师出身的北航附中党政办副主任十分关注教学团队在教科研方面的提升。她介绍说,学校鼓励学科研修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使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大中联动、资源共享、智慧共享的教研新模式。
北航附中充分利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优质资源,组成以教研组、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教研沙龙、骨干教师教研沙龙、班主任工作坊、专题研究共同体等多层级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相互学习和发展搭建平台,形成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氛围,以团队共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借助各级课题研究和项目研究的引领,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越来越强。2019年,立项海淀区级课题7项;2020年,立项北京市级课题3项。
如今,北航附中从不同学科角度关注教学改进的策略和方法,通过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知识为载体,以有效问题情境为媒介,教师们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从而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方法的掌握。
六十年,一个甲子的轮回。从初建校舍到特殊年代,从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航天精神”代代相传。教师们积极向上、苦钻教研、师爱满满的优秀传统,必将被新一代教师延续下去,并在新教改的路上不断探索,步伐越来越坚定。
文/曹阳
供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