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近百年的时间了,但在这场人类的大浩劫中,留给人们回忆的武器却总有点没有尽头的意思。比如二战时期的大炮,这不算冷知识,却有点小新意,那就是为什么那个时候有的大炮竟然不需要药包呢?
二战时期比较出名的几款大炮,但它们基本都两种类型
在了解大炮使用药包与否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看一下当时流行的,或者说比较出名的几款大炮。因为了解这些,也就意味着对当时那个时代的大炮类型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了。
苏联在二战时期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他们的武器当然也很出类拔萃,这其中就包括了大炮。比如当时苏联反坦克炮:zls-2、Zls-3型,它们的口径虽然不一样,却被视为反坦克利器。像当时的虎王坦克,都在它们的炮口下灰飞烟灭过。而且,Zls-3为加农炮,口径大于Zls-2型,造价低,威力猛,是难得的好武器。
另外,苏联还有一款喀秋莎火箭炮,这是他们自行研究的,非常有代表性的二战武器,发射口径为132毫米,一次就可以发射16发火箭弹,其射程之远,杀伤力之大,威力之猛,都是各国皆知的。当时,德军送它一个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
还有,苏联还有一款重型火炮,那就是ML-20型,它的发射口径更大,是152毫米,射程直接达到了17200米,据说可以从遥远的地方直接将炮弹送进对方的阵营中去。
除了苏联的大炮,德国也有厉害角色,比如FH18型榴弹炮,其口径为105毫米,性能非常优秀,深受德军的喜爱。当时,在德军队伍中,它的数量高达20000门,还对中国出口呢,据说它能进行远距离曲射压制射击。
当然,美国的M1型榴弹炮也不白给,美军总产量达到一万门的样子,只是弹丸的重量就有43公斤。而英国的25磅榴弹炮、法国的20式迫击炮,那都是在二战中深受人们关注的炮型。
但这些不同的大炮却基本被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定装弹式大炮,二是分装弹式大炮。其中,定装弹式大炮则可理解为带有药包的类型,它的发射径口通常都低于105毫米。
这样的炮弹属于成品型,其弹丸与发射药弹壳直接在生产处装配完成,使用时只要从弹箱里取出,然后拧上引信,便可直接推进炮膛来射击了。
而分装弹式大炮就是我们所讲的无药包大炮,它的发射口径都是比较大的,也就是超过105毫米以上的。其弹丸与发射药弹壳必须分开存放,只有使用的时候,先将弹丸推进弹膛,然后再将发射药弹索放进药室。这时关闭炮栓,弹丸与弹壳也就在这个挤压过程中完成了结合,可以射击了。
为什么有的需要药包,有的则不需要药包呢?原因在这里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明明可以一步到位的事,非要整这么复杂呢?这可不是非常让它复杂化的想法,而是因为当时技术,加之使用条件,不得不为之的行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定装弹与分装弹的不同之处。首先,定装弹属小重量型的炮弹,按其分类的标准,一般105毫米以下的发射口径所能使用的炮弹重量在30-32斤的样子。
这就意味着,它是小型炮弹,完全可以通过手搬填进炮膛。当然,如果是更小发射口径的,那自然炮弹就更小了,炮弹越轻,手动的速度越快,炮兵的完成率也越高。所以,直接将它们与弹壳装在一起,也就省去了二次制作的麻烦。
当然,这样的定装弹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因为炮弹小,其威力就相对会减少。但同时,它也有一定的优势,这就是不需要二次操作来合成炮弹,从而加快了射击的速度。所以,当时用来打击空中飞机的都采用这种小、中型的大炮。
而此时分装弹的原因也就显示出来了,它的射击口径太大,也就代表了炮弹加大。那些超过150毫米口径的大炮,其炮弹的重量基本都超过了80斤。这个重量让人手动投膛显然不合理,所以,先装弹药,再装发射药弹壳,将重量给它们分散开来,如此也就解决了过重的现实。
当然,分装弹有它的缺点,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说一门105毫米口径的大炮,它的射程不会太远,而且打击点也不会太多,大炮在打击时候,依靠俯仰机的角度调节才可以打到目标。而分装式的大口径火炮就不一样了,它射程更远,打击点也更多,无论是穿透力还是打击掩体的功效,那都是超越了定装式炮弹的。
不过,分装式的炮弹可能因为二次加工的复杂性,它的操作方面会落后于定装式炮弹。毕竟,中间加一次手,那操作起来就会慢一步。按战斗中的速度,这种分装式的炮弹,连续发射的中间时差都要在2分钟以上。
与此同时,分装式炮弹虽然射程、威力等都非常可取,但造价也相对要高出很多。据说在1940年的时候,一枚406毫米的炮弹,其价格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这不是射炮弹,而是在赤裸裸地烧钱呀,太可怕了。
其实,一件事从来都是如此,它有好的一面就会有不好的一面。只有利弊皆存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发现不同事物的不同好处。这就如同二战时期不同类型的大炮们,它们可能有的贼便宜,但却不会被队伍抛弃,有的造价极高,却又不得不去使用。用不用药包都无所谓,真正可以对抗中取胜,那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