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北魏孝文帝规定:朝廷通用语为汉语,30岁以下不说汉语降职免官

2020-10-29新闻15

10月28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推断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的遗址是1500余年前北魏孝文帝观天象的地方,面积约1万平方米,此消息一出,引发网友的热议。所以今天知常容也想与大家来聊一聊鲜卑族及关于北魏孝文帝的事情。

按照《魏书》的说法鲜卑族也是黄帝的后代,是昌意的少子。根据《史记》的记载昌意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昌意的后代留在中原继任帝位的是其子高阳,也就是颛顼帝。

为什么称为鲜卑,因为其活动范围内有大鲜卑山。鲜卑族的皇族姓拓跋,这个也是有来历的。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帝纪·卷一》

对于北魏的历史,我们最熟悉的当属孝文帝,因为孝文帝主持过一场改革,史称北魏孝文帝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主要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己受汉化影响比较大,其次北魏地盘越来越大,大夏,北燕,北凉都已经被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北方霸主,怎么整合这一片土地呢?

这一块土地上的老百姓主要还是以讲汉语为主,要想长治久安,那必须要进行妥协式的变革,也就是汉化。

有一天孝文帝问众臣一个问题。

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资治通鉴·齐纪六》

这句话的大意是你是希望我能远追商周,还是连汉朝和晋朝都不如呢?

这句话很有意思的,在我们的印象中汉朝才是一个强大的朝代,打败匈奴,南平南越,西拓西南,我们聊历史必聊汉唐。

周朝在儒家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周武王,周文王,周公这些在儒家眼中都是圣人一般的人物。商朝基本上是被无视化,或者说某种程度上的丑化,讲到商更多的时候是讨论纣王。这是我们的文化认知。

在拓跋宏的视野中,商周要远远高于汉晋,这应该是当时鲜卑族与汉族在文化认知上差异吧。

皇帝这么说,大家自然会顺着皇帝的意思说,肯定都会说皇帝要远追商、周。

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商、周、汉、晋都是中原王朝,既然要追自然就必须要和他们一样才可以追。

拓跋宏说了一句: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齐纪六》

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就是全面禁止鲜卑语,使用汉语。考虑一些特殊情况,三十岁以上的人比较难改,所以将重点落在三十岁以下的人群,凡不说汉语的一律免官或降职。

将说汉语与官员的升迁挂钩,这个力度是空前强大的。

官员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官员都讲汉语,那就会在社会形成一种引导式的风气。

这个规定突显拓跋宏汉化决心。

为什么拓跋宏决心这么大呢?因为地盘大了,而鲜卑族群小众,被管理的区域用北魏名臣李冲的话说就是四方之人,言语不同,故不知应该以谁的为是。

统一语言这是必由之路,他没有选择鲜卑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而选择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这正好证明了汉语系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这个与世界上某些地方弃汉语而改用英语作为官方第一语言形成鲜明对比。

语言变了,衣服肯定也要发生变化,也要穿汉服,这一件事情他也亲自抓。有一次问官员:昨天,朕望见妇女们还穿着夹领小袖衣服,你们为什么不遵行朕前头的诏令呢?

官员一听,吓的要死。

从这一点可以看到他改革的决心,以及抓的细节到何等程度。

语言要改,衣服要改,姓氏自然也要改。

拓跋氏是皇族的姓氏,他下令改姓元。理由是什么呢?

上面介绍过拓跋这个名称来源于黄帝,黄帝属于土德,土是黄中之色,万物之元,这就是改为元姓的理由。

皇族改了,其他鲜卑姓氏也要改,比如拔拔氏改为长孙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尉迟氏改为尉氏。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长孙皇后,一看这姓氏你就知道她是鲜卑族。

有些人可能就会有一个疑问,拓跋宏这么大刀阔斧地改革,难道没有阻力,没有人反对吗?这不是将自己的民族放弃了吗?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开始也受到很多人的反对,几乎所有官僚都反对,他们认为: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史记·赵世家》

最后赵武灵王单独跑去说服反对派的带头大哥公子成,最终才将这件事情推行下去。

拓跋宏这样做,有没有人反对呢?

当时拓跋宏建议朝廷通用的语言为汉语时,他在最后也说了一句,你们有什么问题或者想法可以提。

当时大臣没有一个人反对。

是不是拓跋宏过于残酷?

拓跋宏为政并不残暴,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有一次下雨,将士都在淋雨,他看到这个情况后也立即下令将给自己挡雨的伞撤掉陪着将士淋雨。

这样就有些奇怪了,难道放弃本民族的一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个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不过拓跋宏与大臣的一次争吵中我们可以找到原因。

薛氏是河东望族,孝文帝说薛氏来自蜀中,怎么可以说是河东的望族呢?当时一个薛氏族人就发脾气了,他将手中之戟摔碎于地,说不认我们是郡中望族,我们有什么脸面活下去。

当时陈述时还说了一句:伏以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你是黄帝的后代,受封在北方,那是不是可以说你是胡人?

这句话很有意思了,在我们的印象中鲜卑族似乎与汉族差异很大,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拓跋宏所在的鲜卑族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胡族,认为自己是黄帝后代,也就是认为和当时的中原人是同宗同源。

这就完全可以解释拓跋宏汉化为什么完全没有压力的原因了。

有些人经常纠结杨坚和李渊的姓氏的问题。隋文帝杨坚原名普六茹坚,小字那罗延,普六茹是鲜卑姓氏。李渊也有鲜卑姓,叫做大野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岳父独孤信。独孤信是正宗的鲜卑族人。

看完薛氏族人与拓跋宏的争议应该明白纠结的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总体来说拓跋宏在历史上是颇受好评的,可惜他的寿命不长,33岁就去世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神话传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