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听说过南宋名臣朱胜非吗?同在南宋舞台,地位不输岳飞、秦桧!

2020-10-29新闻19

两宋之际风云突变

说起南宋初的历史人物,大众最熟知的莫过于坚持抗金斗争的民族英雄岳飞,及偷安苟且,以“莫须有”罪名残害忠良的宋高宗、秦桧。这一现象的出现,或与清代钱彩撰作的《说岳全传》,及上个世纪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等播讲的《说岳全传》评书、连环画《说岳》的传播普及有密切的关系。相较而言,这一时期其他历史人物,或“沦落”为后世文史作品中的“路人甲”,或逐渐被厚厚的历史尘埃湮没了身影。南宋初宰辅朱胜非,就属于其中的一员。在内忧外患变乱频仍的两宋之际,他是怎样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一场场事变中去,给那个时代留下了他独有的烙印的?

民族英雄岳飞

一、幼年孤寒,通经入仕

朱胜非(1082—1144年),字藏一,蔡州(今河南上蔡)人。两宋之际政治家、文学家,卒后追谥“忠靖”,故世称“朱忠靖公”。

朱胜非不是“官二代”,因为《宋史·朱胜非传》中,没有他的父亲生前曾任官职的记载。可能是要印证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的至理名言,朱胜非7岁那年父亲就病逝了。他的外祖家屡屡逼他的母亲杨氏改嫁。但杨氏“薰目断发”,誓死不再嫁,这对幼小的朱胜非而言是悲剧中的幸运,让他在失去父爱后,不至于再失去母亲的庇护。

朱胜非画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仅总角(7岁)的朱胜非入学后,很快显露出卓荦不凡的学习天赋。加之他深知寡母不易,因此学习刻苦,力求上进。乡里的教书先生屡屡夸他将来必为国器。18岁时,他考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就读。第二年,即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就进士及第。在“五十少进士”的科举时代, 19岁就进士及第可谓“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中举后,朱胜非被分配到地方州、县政府中“历练”。任职期间,他虽未创下显赫的政绩,但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后来,他被任命为正九品的太学正,辅佐博士施行教典、学规。宋徽宗察知其性格恬静,操守端方,于是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兼正御前文集”。这一官职虽级别低微,但因侍从皇帝,且不受日常政务扰累,也算得上清显尊贵。

影视剧中的宋徽宗

政和四年(1114年),朱胜非被任命为京东学司,相当于今山东及河南、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教育事业的最高主官。

宋钦宗即位后,拔擢朱胜非为尚书省右司郎中,掌治兵、刑、工、案钞房等诸曹政务,朱胜非逐渐在政坛崭露头角。

宋钦宗即位

二、靖康巨变,拥戴立功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大举入侵,攻陷京师汴梁,大肆烧杀抢掠。北撤时,又裹挟徽、钦二帝及王公官民而还,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汴梁失陷前,宋钦宗命朱胜非为东道副总管,权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金军围攻应天府时,朱胜非“惶惧,易衣逃匿”。韩世忠等率军死战,击退金军,朱胜非才回到官署,处理政事。不过,史书又自相矛盾地记载,朱胜非率军民坚决抵抗,击退金军。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恐已难得其实。

“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拘禁

危机,就是既有“危险”,也有“机遇”。朱胜非坚决抵抗,严词拒绝金人及投降金人的堂妹夫张邦昌的勒索、招降,既避免了被俘被杀的危险,也抓住了这难得的机遇进行布局。他亲自到济州拜谒康王赵构,极力劝说赵构摒弃顾虑,登基称帝,以安抚军民,维系赵宋统治。

靖康二年五月一日,在诸臣劝进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改元建炎。因劝进之功,朱胜非被宋高宗视为心膂,奉诏撰写告天策文。此后,他不断升迁,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等职,建炎三年(1129年),朱胜非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郞、御营使。这表明,朱胜非已位居宰辅了。

宋高宗赵构

三、内弭祸乱,外御强敌

建炎三年三月五日,也就是朱胜非被任为宰相后的第三天,南宋统治集团内部就爆发了后世所谓的“苗刘之变”。时任御营后军统制、御营右军副统制的苗傅、刘正彦因不满高宗心腹,时任同签枢密院事、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勾结宦官康履等人,专擅跋扈,遂发动政变,杀王渊、康履等。为绝后患,苗、刘逼宋高宗“禅位”于皇子赵旉,由太后孟氏(又称“隆裕太后”,北宋哲宗废后)垂帘听政。宋高宗无奈,只好一一照办。

乱起仓猝,朱胜非没有脱逃推诿,而是与苗、刘等多方周旋,陈说利害。在吕颐浩、韩世忠等大军逼迫,朱胜非等朝内诸臣斡旋下,苗、刘无奈,最终只得同意高宗复位。韩世忠等击杀苗、刘后,“苗刘之乱”始宣告平息。

叛乱被平定后,朱胜非上奏引咎辞职。宋高宗认为,苗刘之乱,咎不在朱胜非;且赖他斡旋维护,皇室才得以保全;朝廷内、外诸臣配合有方,朱胜非“谋虑周密”,致使叛乱仅25日就被平定。听宋高宗的意思,朱胜非有功无过。不过,朱胜非再三上奏,言辞恳切。高宗准其辞职,且下诏褒谕,对他寄予重望。后来,谏官胡安国等虽屡以此事弹劾朱胜非“贪生苟容,辱逮君父”,但均遭宋高宗严斥。

影视剧中的宋高宗

朱胜非辞去相职,外放为官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尸位素餐,而是尽心尽力地履职。他每至一地,都注重捕缉、收编游寇,招抚流亡,促进了地方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百姓修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他还协助宰相吕颐浩新辟税源,增设、推行“月椿钱”。新税制推行过程中,虽不可避免地出现郡、县官吏趁机横征暴敛,加重百姓经济负担等弊端,但也极大地改善了南宋初的财政窘境,对南宋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军事力量的增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吕颐浩

对金是和是战,是南宋初统治高层政治站队的试金石,南宋高层也因此而分化为我们所熟知的主和派和主战派。在此问题上,朱胜非颇具务实、灵活的理念:他对只知一味地向金屈辱投降、求和的张邦昌等不屑一顾,严词拒绝其招降;他也不像主战派那样,整日鼓噪立即北伐,收复失地。作为宰辅,他深知孱弱的国力、军力、民力皆不堪重负,否则恐有速崩之虞。因此,他主张时机不成熟时,应暂与金和平相处,维持现状,不妄起争端。同时,应修内政,弭兵保民,待时机成熟后,再大举北伐,兴复失地,迎还徽、钦二宗。他劝宋高宗采取赦免张邦昌等伪官,叙录其子孙的政策,以避免刺激金人,轻启战端。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朱胜非一味地畏战避战,建炎初,宋高宗欲驻跸维扬,朱胜非提出异议,认为此举有示敌以弱之嫌;绍兴四年(1134年)讨论襄汉战事时,朱胜非也极力赞同迅速收复事关南宋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襄阳。

朝堂上主战派、主和派大讨论

绍兴二年(1132)九月,朱胜非再次被任命为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重居宰辅之位。不过,随着此时秦桧势力日盛,朱胜非也逐渐被边缘化。史书中关于他这一时期事迹的记载,甚为稀寥。

文史君说

朱胜非历北宋神、哲、徽、钦和南宋高宗五朝。19岁科举入仕后,无论在地方、中央任职,虽无卓荦建树,都称得上兢兢业业,勤于职守。在靖康之难、苗刘之变等危急关头,无论是高居庙堂,还是为政一方,他都表现出勇于担当、才智机敏、审时度势、体恤民疾的风范和节操。他主张与金暂时和平共处,并非投降、畏战,而是主张增强国力,伺机恢复。他主持编纂长达188卷的《吏部七司敕令格式》,有利于恢复当时被战乱毁坏殆尽的官吏制度。他颇有涵养和雅量,不喜党争,不喜奢华。他生前笔耕不辍,撰有《秀水闲居录》《绀珠集》等著作,及赦令、奏议、邸报、诗作、字帖若干,展现出不凡的才艺。

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白晓霞:《南渡三宰相研究(1127-1138)》,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年。

李华瑞:《朱胜非与南宋初期和战》,《宋夏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年。

王曾瑜、史泠歌:《南宋宰相吕颐浩和朱胜非的重要事迹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辽宋夏金#秦桧#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