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高二文言文<<项脊轩志>><<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语法,词性,用法 登泰山记语法句法

2020-07-22知识4

“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 搜集整理:无&涯&轩&主 观点一:“甚矣,汝之不惠”不是主谓倒装 本文引用自恋北南飞《“甚矣,汝之不惠”不是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出自《愚公移山》。。语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虚词一般没有实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雨中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李2113健吾(1906.8.17-1982.11.24)山西运城人。常用笔名刘西渭。从5261小喜欢戏剧和4102文学,在北师大附中求学时就开始写1653作。曾与同学赛先艾等组织曦社,编辑《国风日报》的文艺副刊《爝火旬报》,常在《晨报副刊》、《语丝》发表作品。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研究福楼拜。1933年回国,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工作。193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时期,是上海“孤岛”话剧界的成员。抗战胜利后,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与黄佐临等创办了上海实验戏剧学校,解放后继任该校(改名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雨中登泰山》原文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登泰山记的语法整理 快! ① 通 假 字A.成 五 采(\"采\"通\"彩\")B.多 平 方,少 圜(\"圜\"通\"圆\")C.其 级 七 千 有 余(\"有\"通\"又\")② 词 性 活 用A.汶 水 西 流 济 水 东 流(名 词 作 状 语)B.明 烛 天 南(名 词 作 动 词)C.山 多 石,少 土;多 平 方,少 圜;少 杂 树,多 松(形 容 词 作 动 词)③ 文 言 名 量 表 示 法文 言 文 中 名 词 与 量 词 的 位 置 与 现 代 汉 语 不 同,是 先 名 词 后 量 词。如\"数 十\"\"云 一 线\"在 现 代 汉 语 中 应 为\"数 十\"\"一 线 云。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登泰山记》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来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自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知,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道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中国古文里有没有标点符号?现看古文有标点,是不是后人加上的? 中国古文,也就是文言文里,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当代出版的文言文书籍中,有许多是加上标点符号的,这是现当代人为了读者的方便而标点的。中国古代书籍中,文章是不断句的。朗读中的断句要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来进行。因此,文言文中,没有现代意义的“标点符号”。但是,老师在教学中,是有“句读”的,是要帮学生断句的。其符号主要有两种:一个完整语意表达结束,老师会要求学生用类似于今日之句号标记,这就是“句”。“句”中的停顿,叫“读”或“逗”,用类似今天之顿号标记。所以,学生学习初期要“句读”。《三字经》:中就说:“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古人出版的古书中,有的是加了句读的。今天之标点符号,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6名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古文中而的用法 最低0.27元/天开通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溪水若寒文言文语法之“而”的用法文言文中的而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表修饰翻译为:.地或不翻译表转折翻译为:但是表并列翻译为:而且表承接翻译为:然后或者就表因果翻译为:所以或者因而初中生如果对于而的用法不清楚,很容易在考试中课内文言文的选择题中出错。在课外文言文中的两道翻译题中出错,甚至对于整篇文章意思都搞错,因此,主要教给学生判断的方法。先从课内几篇文章入手举例说明。一:表修饰时看前后词性,往往是后面动词而前面是副词。例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例2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二:表示转折时,前后词语或句子形成一种对照或者反差,如: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例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例3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三:表并列时词性也相同但是和转折的区别在于前后词语的含义没有对比,意思相近。例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例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例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四:表承接时前后两个动作往往是先后发生的顺序,或者是事件的先后发生顺序。。

#劝学#读书#文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