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二人和好了吗?是如何见面畅谈的?关于北宋最著名的两位大诗人王安石与苏东坡,很多人只知道二人均为才气逼人的两位文学大家、政治家,也知道二人因一个支持改革,一个反对改革而生嫌隙,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北宋大人物之间的君子之交。今天就和大家分享王安石与苏东坡诀别于半山园的那些事。
北宋神宗年间,由宋神宗和王安石君臣二人主导的变法行动只持续了七八年,到了宁熙九年(1076)年时,王安石第二次被排挤出朝廷,出任江宁府判,仅数月后,王安石便辞去官职,退隐到现在南京中山门内北隅后宰门东的半山园居住,王安石在那里兴建几栋房屋,围建了一座花园,并亲手植种了花草,打算在那里安度晚年。期间,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还遍游了江宁附近的名胜古迹。他还在自己的房间里书写了唐朝诗人薛能的诗句“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自嘲他曾做的那些大事。
到元丰七年(1084年)二月,64岁的王安石在半山园患了重病,“二日不能语”,宋神宗得知立即“遣国医诊视”。病未痊愈时,正好赶上苏东坡从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奉旨转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副使,路过南京。可不幸的是,苏轼当时得知小儿子苏遁在二十八日病逝,苏东坡在“老泪如泻水”的悲痛之余,仍以国事为重,决定去拜访他曾经反对错了的王安石。目的是想劝王安石,以自己的影响力,再去谏说宋神宗,制止当时吕惠卿实施的一些祸国殃民举措。当时病体未愈的王安石听说苏东坡来访,立即“野服乘驴,谒于舟次",几次在半山园亲切地接待了苏东坡,这时两个人的处境都发生了变化,所以他们尽弃前嫌,开始握手言欢。
那么,这两位北宋著名的大文豪见面的情景是怎样的呢?两人又都说了些什么话呢?没有了先前的纷争,二人的交谈顺畅多了,简短问候和叙旧之后,苏东坡开诚布公地说:现在朝廷对西夏连年用兵又在东南一带大兴刑狱,百姓深受其害,“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王安石感叹地说:这二事都是吕惠卿所为,我现在已经隐退了,“安敢言?”苏东坡却规劝说:在朝执政则说,隐退则不说,这是“事君之常礼耳。”然而,现在皇帝“所以待公者非常礼”,那么,公侍奉皇帝“岂可以常礼乎?"王安石猛然醒悟,坚定表示:“安石须说。”接着又说:这话出自我王安石之口,入在你苏东坡之耳,我一定会做到。苏东坡深信王安石言必有信,敬佩他身隐心不隐定能为民除苦,遂拍手称赞。接着他们对当前社会弊病,又作了议论。王安石说:做人臣的应该知道,即使只做一件不应该做的事,只杀一个不应该杀的人,就能够得到天下,那也不应该去做!苏东坡深有同感地笑着说:但愿天下做官的人都能如此深明此义。
二位大文豪基于忧国忧民的共同愿望,不仅留连燕语,无所不谈,而且还一同游览了江宁的名胜古迹,友谊代替了旧嫌。
在半山园朝夕相处的这些天里,大概是因为苏东坡曾认为《三国志》裴松注很有史料价值,应该编入正史,而王安石也有同感的缘故,所以王安石要苏东坡重修《三国志》;还奉劝苏东坡在秦淮一带买几亩地,置几间住宅,和他同隐作伴,又授给苏东坡一张专治头痛的药方。苏东坡因有责在身,未能立即从命,但他内心却感到“从公已觉十年迟”了。
在这次半山园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两位大文豪还作诗填词,唱和甚多。苏东坡特别喜欢王安石写半山园风景的四首绝句,其中最喜欢第三首: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迥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还。意兴之冲,苏东坡即以《次荆公韵四绝》相和。王安石也是最欣赏第三首: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助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看后风趣地说:你把我劝你的事也写进去啦!苏东坡付之一笑。过了几天,苏东坡又一次去半山园拜见王安石,还作《半山亭》诗为赠。又过了几天,苏东坡陪同.老朋友江宁太守王胜之游蒋山,挥毫写下“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的诗句。回到客寓后,复作《同王胜之游蒋山》再赠王安石。王安石看后,爱其“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两句,遂不顾身体虚弱作诗赞美:墨客真能赋,留诗野竹娟。
不久,苏东坡离开江宁到了常州,对王安石结邻的邀请欣然从命,在宜兴曹庄买了田,又多次向神宗上书,请求不到临汝去,并写信给王安石说:“近者经由, 屡获请见,存抚甚厚。……某始欲买田金陵(南京),庶几得陪杖履,老于钟山之下,现已不遂。今来仪真(今仪征县),又二十余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奉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也。”第二年二月,虽然苏东坡之请得到了批准,但却未能如愿以偿,因为王安石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今天我们重温两位大文豪的最后会晤,不仅是欣赏他们的生花妙笔,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都能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疾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