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明朝皇帝奇葩多,而提到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家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数十年不上朝,甚至有“明朝实亡于万历”之语。然而,万历皇帝在继位之初的十余年里,还是能够做到勤勉执政的,那么为何突然之间就开始怠政了呢?
万历怠政的背景:从万历十六年起,皇帝三十余年不上朝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年仅9岁的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由于万历年幼,于是由李太后摄政,而高拱则随即被罢免,张居正开始受到重用。
张居正辅佐朝政十年,积极推行改革,万历初年开始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史称万历中兴。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而明朝的中兴也就此戛然而止,开始步入衰退之路。张居正病逝之初,万历皇帝还尚算勤勉,但很快便开始出现怠政的现象。
万历十四年(1586年)九月,万历皇帝以生病为由接连免朝,不仅因“头晕眼黑,力乏不兴”而无法上朝,甚至连祭祀太庙也无法亲自前往。也正是由此开始,万历皇帝开始接连不上朝。而从万历十六年(1588年)开始,朝臣们便再也难以在朝会上见到皇帝了。
万历十七年(1589年)元旦之后,万历帝又以日食为由免去了元旦朝贺,此后就连每年的元旦,朝臣们也无法见到皇帝了。
此后,万历皇帝竟然就此数十年不上朝,只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勉强到金銮殿上。
万历怠政的原因:原因错综复杂,至今争论不休
关于万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不少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过研究,也曾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但至于万历怠证的真正原因,目前仍无定论。我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失去约束、放飞自我。在万历亲政之前,头上一直压着“三座大山”,即张居正、冯宝和李太后。李太后作为皇帝的生母,为了照顾和督促朱翊钧,李太后在万历继位之初也住在乾清宫,且从衣食起居到朝廷政务,对万历帝管教的极为严格。而张居正既是大学士,又是首辅,还是万历的老师,对万历的要求同样极为严格。冯宝则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不仅自身权力很大,而且和李太后、张居正关系都极为要好,因而一旦万历帝犯错,便常常告知两人。在三人的全天候、全方位管教之下,万历帝的确像极了一个乖宝宝,然而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样的约束显然让万历帝形成逆反心理,当张居正去世之后,李太后又随着年纪增大、且搬回了慈庆宫,再也无力管教,失去约束的万历皇帝自然难免放飞自我。
2、身体有病,无力上朝。万历皇帝在位48年,年龄大小和在位时间都不算短,然而万历皇帝的身体状况却并不好。1966年,考古人员在发掘定陵时,便发现万历皇帝两只脚长短不一,因而推断出万历皇帝应该患有极为严重的脚疾,古代做官都极为注重形象,更何况是皇帝,因而便有观点认为万历是因脚疾而无法上朝。此外,万历皇帝可能长期身体存在问题,而且始终是“头晕目眩”、“身体发软”、“目疾足痛”之类的虚损症状,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已经是神思恍惚,步履艰难,连耳朵都近乎失聪,而且万历皇帝从22岁便开始营造陵寝,而且屡次视察过问,最终耗时5年完成,虽然古代帝王在活着的时候筹划陵墓并不少见,但像他这般年纪轻轻就想到生死问题,可见其平日身体状况应该的确很差。
3、党争严重,图个清净。我们知道,明朝是党争极为严重的朝代,虽说万历年间的党争还不像明末时期那么严重,但也逊色不了几分,这一点从张居正去世之后的朝堂局势就可看出来。实际上,每天的朝会并不能处理多少国家大事,反而成为了各派官员相互攻讦、争吵的平台,这种朝会本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于是,万历干脆躲进了后宫之中,眼不见心不烦,由着他们去吵。事实证明,万历怠政并不代表着完全放手不管,朝廷大事他还是比较关心且能及时处理的,万历三大征便是在其怠政之后取得的成果。
4、躲避言官,防止被骂。明朝的言官制度在历朝历代也算是个特例,言官们利用自己的特权,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皇帝的言行举止,简直无所不及,而且根本不害怕得罪皇帝。而明朝皇帝为了不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面对言官的“劝谏”乃至谩骂,也只能忍气吞声,最多施以廷杖,而言官们甚至以“挨板子”为荣,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敢于“犯颜直谏”。例如,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是对万历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万历帝描绘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五毒俱全的、一无是处的皇帝。这种局面下,于是朱翊钧只好奉行“打不起,躲得起”的策略,直接选择了避而不见。
不过,不上朝虽然成为了万历的一大污点,但不得不说万历的确也有自己的手段,自己虽然不上朝,但朝廷大事却并未耽误,也没有出现宦官干政、外戚干政、权臣当朝的现象,可见其对朝廷实际上还是有一定掌控力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