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三国最悲惨的皇帝,本是一代明君,只因看错一人,江山就改了姓氏

2020-10-29新闻19

众人只道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是为千古典范,诸葛亮至死未背弃先主,一生在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怕他所辅佐的君王只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哪怕他所面对的敌人是强大的魏国,即便他六出祁山,最终病逝五丈原,也未能警醒甘于安乐的皇帝和朝臣。同一时期,在魏国也曾发生过先主托孤事件,曹丕临终前托孤,他的儿子曹睿即位后,在临终前也曾托孤,只不过父子两人的托孤可是造成了两种不同后果,一个是有益于魏国的发展,而另一个则是直接导致魏国破灭。

首先说这曹丕的托孤,曹丕是魏国的开国皇帝,当初曹操死后,他逼迫汉献帝禅让,等于是篡位建立新的政权,虽说是篡权夺位,但曹丕的治国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还是比不上父亲曹操的,倒是父子两人的才华都是一样的杰出,创作出了文坛史上很多不朽的篇章。

在一干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曹丕在位六年,增强了魏国的国力,扩大了魏国的版图,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岁。病危之时,他立了二十三岁的曹叡为皇太子,又下诏让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共同辅佐嗣主曹叡。

这一托孤直接就是托了四位权臣,单曹丕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让这四人彼此牵制,谁也无法夺位,比如陈群在朝堂上的势力可以与司马懿抗衡,而曹真、曹休两人合作,其作战实力不输于司马懿,如此这四人能够打理好魏国内外,使得皇室无忧。

曹叡即位后,他在这些人的辅佐下,顺利执政十二年,好在他也不是一位无能皇帝,继承了祖父曹操和父亲曹丕的才华,虽没有两人杰出,但后世将他们三位并称为魏氏“三祖”,不仅如此,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也是很不错的,比如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其功绩足以彪炳史册,名垂千古。

或许是眼前的成功给了让他失去了雄心壮志,执政晚期,曹下令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已经是影响到了农业,即是大臣劝说,曹叡仍然是固执己见。

三年后,公元228年,曹叡的健康状态逐渐恶化,此时他才三十六岁,年底病危之时,他欲效仿当年父亲托孤,只可惜是选错了人,将司马懿选为托孤重臣,直接导致魏国的破灭。可能会有人说,司马懿先前就是托孤大臣,辅佐曹叡过程中表现出的忠心耿耿还是令人动容的,为何再次当了托孤大臣,他就要篡权了呢?

魏明帝曹叡一开始选择的辅佐大臣是武帝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秦朗是曹操的养子,这样看来曹叡基本选的都是曹魏宗室的人,是自家人,而司马懿并不在其中,即便日后托孤大臣想要废掉皇帝,那也还是曹家的江山。只可惜曹叡在关键时刻改了主意,他听了刘放、孙资二人的话该立曹爽为大将军,同司马懿共同辅政。

这两人只是担任中书令、给事中等官职,并不是什么丞相将军,但这两人因为执掌中枢,可以在皇帝做出决策之时,为皇帝做出判断,所以当曹叡确定了初步人选后,他们建议曹叡选择司马懿和曹爽作为托孤大臣,这一提议基本是否决了曹叡的所有人选。

只因为他们两人和夏侯献、曹肇等人关系不太好,若是日后这几人掌权,那么他们的日子就难过了,而若是司马懿掌权的话,那么曹魏宗室就无法太过欺压他们。最终曹叡听从了两人的建议,改变了托孤人选,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不得不说刘放和孙资两人对历史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司马懿在朝堂之上,已经是位高权重的臣子,在魏国对抗蜀汉和东吴的进攻中,司马懿功不可没,没有他在前线指挥,恐怕魏国很可能在孙刘的合作之下被重击。但在曹叡执政期间,司马懿一直被曹叡提防着,他没有执掌中枢,关于朝堂之上的重大决策,司马懿是无法参与进来的。或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曹叡才会选择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他以为曹爽可以与之抗衡,一人主内,一人在外,岂料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不仅是体现在军事外交上,他在朝堂上翻云覆雨,缺乏斗争经验的曹爽根本无法与司马懿匹敌。

当初曹丕选的人都可以牵制司马懿,如今再无人能够牵制他,司马懿凭借着自己是托孤辅政之重臣的身份和地位,逐渐成为魏国后期掌控朝政的权臣,司马懿绝对是晋朝大业的奠基者,司马懿被封为相国,其子司马昭称王,其孙司马炎接受了魏帝的禅让,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彻底被晋朝结束。

随后就是晋朝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使得北方陷于混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事件,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三百年的分裂混战时期,北方汉族百姓犹如活在人间炼狱一般,一直到隋朝实现天下大一统,南北汉族重新融合。

就是因为当初曹叡的改变主意,竟然导致历史彻底拐了弯,若是没有司马家族推翻曹魏政权,晋朝也不会成为后世最不屑的中原王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