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体制创新“破题而立”“武夷之花”绽新颜

2020-10-29新闻9

武夷山九曲溪风光。刘达友 摄

【编者按】“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古代文人墨客在武夷山留下了这样的描绘和赞叹。这里拥有210.7平方公里未受人为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好这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资源库,意义重大。2016年6月,武夷山再添一张生态文明“国家名片”,入列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

按照试点规划,今年,武夷山将全面完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目标任务。目前,各项工作推进是否顺利?给当地生态和居民带来哪些变化?人民网记者走进武夷山,一探试点建设情况。

体制机制创新 共建共治“破题而立”

要建好国家公园,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是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题,武夷山则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深秋的武夷山,郁郁葱葱。碧水丹山,茶树竹海,移步换景,美轮美奂。据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面积1001.41平方公里,范围包括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

2017年,在福建省政府的推动下,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并在试点区涉及的6个主要乡镇分别设立国家公园管理站,管理站站长由所在乡镇长兼任,形成“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并明确规定有关乡镇长在转任、提任时应征得国家公园管理局同意,实现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资源和力量,强化保护的目的。

就这样,2019年底,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镇长林瑞妃多了两个新身份——武夷山国家公园黄坑管理站站长、黄坑执法大队大队长。

“身份多了,自然担子更重了。”召开联保联动会议、共同推进茶山与违建整治、宣传松材线虫病防控要领……新机制带来新气象。“让党委力量融入国家公园建设,既解决了管理架构短腿问题,又有效调动地方政府资源和力量,这是我们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的一大亮点。”林瑞妃说。

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亘古不变的议题。对此,武夷山国家公园在全省率先启动自然保护地地役权管理试点,地处核心区域的黄坑镇坳头村成为“首吃螃蟹者”。

地役权改革怎么改?“毛竹林的林地、林木权属不变,我们则获得毛竹林的经营管理权。” 林瑞妃介绍道,在原有每亩每年22元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基础上,坳头村竹农还可获得每亩每年118元的生态补偿金。

坳头村书记张垂仁告诉记者,改革之前,坳头村112户竹农经营着村里的10200亩毛竹林,砍竹挖笋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为了让村民更容易接受,我们把他们召集起来现场给他们算了一笔账,他们发现补贴跟卖竹子的收入差不多,但却更省心,自然也就同意了。”张垂仁说。

设定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天然商品乔木林停伐管护补助、林权所有者补偿等生态补偿内容;设置公益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公开择优招聘生态管护员、哨卡工作人员,以特许经营方式招聘竹筏工、观光车驾驶员等......四年来,武夷山试点区通过签订管护协议、商品林赎买、地役权管理等方式,在保障林农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超过90%的集体土地统一管理。

山上“文章”山下做 三产增添新活力

“国家公园建成后,没有增加一亩茶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林贵民的语气中透出坚定。

那么,对于试点区的原住民来说,世代以种茶、砍竹为生,不让砍不让种,该如何生存?“生态搬迁是第一步,紧接着就要把山上的文章放到山下做。”林贵民回答道。距原来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入口1.7公里处,就有着这样一个异地搬迁的行政村——南源岭村。

说起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对村里的影响,南源岭村村支部书记胡德清笑呵呵地回答道:“环境保护好了,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也越来越多了。”

南源岭村民宿、餐馆随处可见。人民网丁亦鑫 摄

按照《武夷山国家公园产业引导机制》要求,国家公园管理局大力支持村民发展民宿、餐饮以及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从站灶台到面对游客,这个转变对村民们来说,其实并不简单。”胡德清说,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出资为村民提供专业的就业培训和指导服务。目前,已经有五批村民接受过培训,给当地发展民宿餐饮旅游业切实提供了质量保障和专业支撑。

与此同时,当地还引导村民发展绿色产业,种植旅游时节采摘水果,现有葡萄园260亩,草莓园40亩,火龙果、百香果、蓝梅、桑椹等各种水果园320多亩,年收入300余万元。

环保理念入人心 共享生态红利

溪水清澈见底。人民网丁亦鑫 摄

走在武夷山丛林之间,忽然,一只白鹇蹁跹,飘逸身影轻轻掠过湖面,泛起点点水花。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试点区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6.72%,新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两大物种,负氧离子浓度从每立方厘米4046个增加到9873个,常年处于“非常清新”水平。

“从前我家住在武夷山,现在我家住在国家公园里,那感觉,哪能一样呢!”住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原住民自豪地说道。

不仅是居民,当地的茶农也深有体会。“茶树面积少了,但生态环境好了,我们借此机会推广生态茶,不打一分农药,很受消费者青睐。”春园盛云雾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永明说。

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中,武夷山在探索“两山”转换新路径中,持续开展生态茶园改造,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生态和有机农产品增量的“双减双增”工程,推进茶产业生态化转型。

生态茶园。人民网丁亦鑫 摄

走进武夷山的一处茶园,记者发现本来整齐排列的茶树中夹杂着许多其它作物。茶园的主人——武夷山永生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舟解答了记者的疑问:“这是豆类作物,是我们生态防虫的新方式。你们可以看到,这附近的茶树叶都没有虫眼,因为虫子选择了更好吃的豆叶。”除此之外,这个生态茶园还利用科学手段增进了防虫手段。方舟指着园中的捕虫板介绍道,“从前的板子会吸引一些小鸟,误伤鸟类。现在我们联合研究院更新了技术,就避免了这类问题。”

方舟告诉记者,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让他进一步认识到,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害虫,只是因为需求不同。“国家公园免费捐赠了很多树种,樱花、桂花、罗汉松、红豆杉等珍贵树种应接不暇。”不仅丰富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也重构了茶园生态系统。

“连茶叶梗都卖完啦!”郑永明说,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茶市场略显低迷,但他家的生态茶订单依然稳定。

随着生态惠民的效益持续显现,茶农们纷纷加入生态茶园的建设中来,真正实现了“要他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据了解,在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生态和有机农产品增量的“双减双增”工程背景下,武夷山国家公园累计建成生态茶园示范基地1860亩。全面禁止试点区林木采伐,因地制宜开展退化林分生态修复,完成封山育林62.5万亩。

山更清,水更绿。四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八闽人的汗水和努力。保护与发展并行,山上与山下“文章”共描绘,让这片碧水丹山再绽新颜,擘画着国家公园的美好未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