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清朝,想必大家都会想到“闭关锁国”,没错,这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禁锢,还有八股文和“文字狱”等,可以说闭关锁国把大清国给害惨了,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的社会大动荡埋下伏笔,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大灾难和大耻辱。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乾隆时为何实行闭关锁国?看完才知道,原来并不是因为愚昧无知!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叫“闭关锁国”。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57年的时候,清朝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下广州允许与外界通商,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而这条政策也被视为闭关锁国的起点,从此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有的人认为“闭关锁国”是愚昧落后的象征,是清廷自视甚高、傲慢无知的恶果,甚至把清政府说成“井底之蛙”。但事实上,闭关锁国也并非一无是处,看完才知道,原来它并不是因为愚昧无知,不信我们接着往下看。
其次,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曾经的大清国也是对外开放的,而且繁荣昌盛,对新事物也容易接受,比如早期的大炮,就是从海外购买的,但是在乾隆年间,经济一片繁荣,乾隆很骄傲,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那个时候因为欧洲不断和大清国进行贸易,乾隆担心外国人图谋不轨,于是就把所有通商口岸给关了,只留下广州一处,也就是开始了闭关锁国。可见,实行闭关锁国一来可以帮助乾隆在政治上巩固政权,二来可以在经济上防微杜渐,因为当时走私猖獗,赋税减少。某种层面上讲,闭关锁国也是乾隆帝的“无奈之举”。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闭关锁国”的具体影响。结合当时的时事背景,清朝政权内忧外患,以郑成功、白莲教为首的各路明朝残余势力矢志反清复明,大量反清组织在民间活跃。其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并以台湾为根据地在东海沿海继续与清朝抗争,可见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为了给国内营造一个安稳发展的环境,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颁布了“禁海令”,严禁商用民用船只私自出海。之后,还三次颁布“迁界令”:下令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居民向内迁30到50里。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遗弃,渔船商船一律禁止出海,防止与郑成功私通。
如此一来,自然是出于稳固政权、加强军事防御的目的。因此这次的“四口通商”政策为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奠定了之后“康乾盛世”的基础。再加上当时发生了一系列反华事件,导致华人被掠夺财富,甚至大肆屠杀。乾隆南巡时还发现,往来于江浙一带的外商基本都携带了武器,所有乾隆才一直对外商高度警惕,后经过深思熟虑下令实行“一口通商”。不过,一口通商主要限制的是英国和荷兰等国,并不影响中国商人与南洋欧洲等国家的贸易往来。所以,18世纪的“一口通商”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是比较大的,避免了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保护了国民经济。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闭关锁国”的决定是否愚昧。其实,乾隆实行“一口通商”也并没有完全封锁与英国的贸易,而是不让他们去浙江,只能在广东进行贸易。江、浙、闽三个海关也没有关闭,而是侧重于日本、高丽、琉球等国的东洋贸易。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82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出5387万两白银到中国购买货物。荷兰商船到广东贸易,购买3371万两白银货物。美国商船则购买6148万两白银货物。由此可见,在乾隆实行“一口通商”以后,到鸦片战争以前,广东海关出口贸易获得的白银至少可以达到1.47亿两白银。换句话说,即便是“闭关锁国”了,贸易也一直存在,所以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闭关锁国,只是限制了规模和对西方贸易关口。
综上所述,“闭关锁国”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化管理外商,维护中国社会经济稳定性,而并不是单纯愚昧的“闭关锁国”。但是该制度后来也确实造成了中国社会与世界的隔绝,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只能说它的弊端还是太大了,甚至完全盖过了它的优点,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