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可以用来做什么?听音乐?不不不,它还可能 作为早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标志!
如果你善于观察生活,你常会发现许多中老年人的一侧或双侧耳垂折起了一条始于耳屏、向后 45 度角走形、止于耳廓后缘的如同沟壑般的皱褶。
Frank ST 首次报道的耳垂皱褶
早于 1973 年,美国学者 Frank ST 就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耳垂皱褶可作为早发心血管疾病的标志[1],因此后人亦将耳垂皱褶称为 Frank’s Sign。
自此,关于耳垂皱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报道与研究层出不穷[2~4],但多年以来这一察言观色的「看相本领」依然不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和普通大众所熟悉。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 32%。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高达 1100 万 [5] 。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大家并不陌生,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壁内,如铺石路样蔓延着粥样硬化斑块,一旦这些斑块因为血流的变化而「急流勇进」,就会造成斑块不稳定、脱落或栓塞远端的小血管,从而造成心脏病发作。
这就像附着在岸边或沉淀于水底的沙石,在涌动的暗流中「随波逐流」,最终可能完全或不完全堵塞河流的细小分支。
因此,上述研究的理想目的在于,挖掘有力证据,让医生可通过发现耳垂的这一特征来指导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2014 年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学者 George Griffing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以 Frank’s Sign 为题发表了一篇个案,报道了一个出现高血压合并劳力性心绞痛但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阴性的 59 岁男性。
医生发现他同样存在典型的双侧耳垂皱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分支存在显著狭窄的部位,因此为其植入两枚支架[6]。
George G 报道的耳垂皱褶
实际上,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对于耳垂皱褶是否与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这一论题,医学界莫衷一是,反对者持有的态度是「本故事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其底气十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证据。
然而,2014 年的一项荟萃分析肯定了耳垂皱褶是冠心病的皮肤标志,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62%、67%,可以换个方式理解为,将耳垂皱褶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筛查指标,漏诊率为 38%(1-敏感度),误诊率为 33%(1-特异度)。
作为反映诊断试验的结果与疾病的关联程度的指标,其诊断比值比为 3.3(当取值 > 1 时,数值越大说明判定为有关联的效果越好)[3]。
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回旋支重度狭窄及支架植入术后
至于耳垂皱褶的发生原因,因其极少发生在婴儿身上,人们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与老年人其他部位的皮肤老化后形成皱褶的原因大同小异。
现有的一些研究表明,耳垂因缺少末梢动脉而易于出现血供不足,容易诱发微血管损伤、弹性纤维断裂等病理变化,这些发现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阶段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过程「如出一辙」[8]。
有趣的是,2020 年发表的一项文献综述更是独出心裁地将研究目光投向脑血管疾病,其基本立足点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共犯」或「始作俑者」均是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认为耳垂皱褶是一种溢于体表而易于评估的特征,存在这一表现的患者应接受诊断性试验,以寻找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接受预防性治疗[8]。
专家
点
评
耳垂皱褶征,亦称 Frank 征,就是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研究发现的预测冠心病的耳部标志,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62% 和 67%,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经济、实用且快速的筛查冠心病方法。
同样,基于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的大样本国人研究证实包括头发、眼、耳、鼻和脸颊等面部特征也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9]。这些使我们通过「相面观耳」便能对疾病略知一二。
尽管如此,Frank 征也客观反映了机体的衰老过程,如同白发,皱纹等,因此有此征的人,尤其是老年人也不要惊慌,一定到医院做冠心病的进一步筛查和评估,以明确诊断。
点评专家:刘越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9] Shen Lin, Zhigang Li, Bowen Fu, et al. Feasibility of using deep learning to detec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ased on facial photo. Eur Heart J, 20 August 2020. doi:10.1093/eurheartj/ehaa640
参考文献:
[1] Frank ST. Aural sig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N Engl J Med, 1973, 289 (6):327-328.
[2] Shmilovich H, Cheng V Y, Nakazato R, et al. Incremental Value of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to the Diamond-Forrester Classification in Estimating the Probability of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Determined b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J].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4, 114(11):1670-1675.
[3] Ersilia L, Marco R, Giovanni Z, et al. Ear lobe crease as a marke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meta-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4, 175(1):171–175.
[4] Kwai-Ping S L, Lau Y K, Ma H C, 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auricular diagnosis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 eCAM, 2012, 2012(4):277-293.
[5]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等. 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 2020,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12(8):1-73.
[6] Griffing G. Frank's Sign[J]. N Engl J Med, 2014, 370(10):e15.
[7] Takanori A , Hiroki S , Kazuki K , et al. Frank's sign: diagonal earlobe crease[J]. European Heart Journal,39(40): 3653.
[8] Pacei F, Bersano A, Brigo F, et al.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Frank’s sign) and increased risk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J].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20: 1-6.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