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商鞅赴秦之后,羸弱的秦军就仿佛脱胎换骨一般,整个战国中后期的主题都成了秦人的大杀四方,而曾经称霸中原的魏武卒和齐技击等特种部队则陆续成了劳簿上的人头,直至秦始皇鲸吞六国。这一切或许都有赖于大名鼎鼎的军功爵位制度,将所有爵位的释放归于人头数量,通过“利出一孔”的方式极大的鼓舞了秦人的战斗热情,他们“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将战争视作一场捞取军功的盛宴。
而在庞大的武人群体当中,杀神白起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网络传言他的“武安君”之位乃是“二十级爵位”的巅峰,梁启超则考证他先后带兵斩首100万级,占去战国伤亡总数的半壁江山。那么这是否着军功爵位的巅峰需要百万人头呢?
先来看看白起的“升级”经历吧,《史记》里刚出场(前312年)时爵位是左庶长(第十级),这是商鞅刚刚启动变法时的爵位,而后来长平城下带着两万人投降信陵君的郑平安则是低一级的五大夫,所以“左庶长”已然不低了,此战他独自领军攻下了韩国的新城。
▲从左庶长到大良造,三年两战就搞定了。
第二年,白起连升两级成为了“左更”并发起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以十二万兵力全歼韩魏联军24万并受封为国尉,这是后来国家军事主官太尉的前身,可见白起已成为秦军的最高指挥官。国尉并非爵位而是官衔,随后乘胜追击并拿下韩国大片土地后,追封为大良造的诏书也终于赶到了军营。
此后白起又率军攻取了魏国河东地区的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十三年后攻破楚国郢都,楚人仓皇迁都,半壁江山都成了秦国的郡县,白起得以受封为武安君。
此时白起的功劳簿上大约有70多座城池和40万颗人头,爵位则已经登峰造极,再无升迁纪录。某种意义上讲,未来二十年的战功(包括长平之战)对他是都属于白打,商鞅挖空心思设计的军功爵位制度有这么容易升到满级吗?
笔者在查阅了《商君书.境内》和许多文献之后惊讶地发现,军功爵位的满级貌似比想象中的更加容易。
首先,武安君并非爵位,大良造才是军功的顶峰。商鞅的初始设计只有十八级,算上平级的两个一级爵位只有十七个等级,所谓二十级乃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剔除了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又把关内侯、彻侯纳入军功爵体系,才正式形成拥有二十个层级军功爵位,随后汉随秦制,司马迁根据汉代爵位倒推商鞅“为列侯(彻侯),号商君”其实是理解错误。
▲汉代军功爵位等级,大上造就是大良造,当年已不再是最高爵位,而李广心心念念的“封侯”至死也没有到。
封君意味着封地,的确跟封侯差不多,但不是一定要通过军功,比如樗里疾的严君,张仪的武信君和吕不韦的文信侯,可以通过血缘、外交和政治因素来达成,连走太后路线的嫪毐都捞了个长信侯,但唯有白起和王翦(武成侯)是通过军功获取,连蒙恬都没做到。
第二,顾名思义,军功爵位也只适用于武将体系,相当于今天的军衔而非具体职务,而大秦帝国的官僚系统显然不能照搬之,两线平行并不冲突。
但是,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秦人不可能接触到官僚体系的上升途径,人头代表的军功才是唯一的晋身之阶,所谓“利出一孔”正是针对他们而言的。
▲游戏里的白起
第三,“大良造”真心不容易得到,秦国历史上也唯有商鞅、白起和公孙衍三人而已(王翦和蒙恬史书上没有提及),所凭借的也都是实打实的军功,商鞅是三次河西之战的主帅,犀首在惠文王时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最终全取河西之地。
▲伊阙之战示意图
当然,含金量最高的还是伊阙之战,且不说韩人劲弩铁剑之锐和魏武卒之精,联军主帅公孙喜和暴鸢更是刚刚在垂沙之战中爆锤楚军的黄金搭档,只可惜他们碰上了一个更厉害的。至于二十四万的数字,大约是韩魏机动兵力的一多半,算上物资损失足以令两国的综合实力下降一个档次。
如果此等功劳都不能升级到顶,那只能说军功爵位不过画饼而已,名将和功勋都没那么不值钱,战国八分之一的人头量和楚国的半壁江山足够令白起满级并获得封君的荣誉称号。
再回到白起出场等级偏高的问题,作为战国头号杀神,我们可以相信他是一步步走上来的,但《商君书》的表述体现了另一种可能。
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爵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
低等爵位有两种,一是由“小夫”和一级公士两个爵位组成,属于无法战场建立功勋的文职或后勤人员;二是赐给士卒和屯长(五人长)的爵位,包括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和四级不更。
▲变法的第一步就是取信于民
升级的途径自然是人头,秦法规定“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有地有房还有仆人,简直不要太爽。
以战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其县四尉,訾由丞尉。
军功审核程序同样简单粗暴:将人头一字排开示众三天,将军验收肯定后再由各级官吏完成爵位的发放,如果过了三天未完成就要追责。
听起来很有道理,既能杜绝拿老幼妇孺凑人头的不齿行为,又公正公开,发放及时,极大地鼓舞了秦军的战斗热情,人头随之成了硬通货,如果是连续作战,那么六国士卒大概率可以看到一群脖子上挂满人头的秦人士卒,没过招腿可能就软掉了。
▲跨越两千年,兵马俑依旧诉说着秦军的威严
再往上不再按人头升级,不然大良造真的不值钱了。第五级开始是军官们的爵位,最低级军官百人将的KPI(绩效)非常现实,即每战保证亲自斩获一颗人头,不然要拿自己的凑数(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可以理解为保级的需要。晋级则需要三十三颗人头(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用以激励低级军官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
百人将以上的将领必须更多地承担起指挥战斗的任务,晋级方案也随之与人头数量脱钩,秦法规定但凡大部队在攻城战斩首八千以上或野战斩首两千以上的情况,参加战斗的各级将吏都可以升一级。
没错,理论上不管是五级的大夫升为六级的官大夫,还是十六级的少上造到塔尖的大良造,区区两千人头就足以皆大欢喜了,貌似伊阙的二十四万亡魂还浪费了不少。
听来升级所需经验值的设定有些不合理啊!算来最低三四万人头就可以升到大良造了,倘若白起拿下魏国河东六十一城时心一横来几次屠城,岂不是要出现一堆?
自然没这么简单,方案设计之初秦国的胃口并不大,两千人级别的斩获已然是大胜,连胜十来场之后将大良造之位送给领兵将领倒也不亏。但随着后来秦军的战无不胜,高级军衔的获取就不可能这么量化了,既需要实打实的军功,也在于君王一念之间的的“自由裁量权”,比如公孙衍这种挖过来的人才,不可能让他从大头兵做起吧?带着家族子弟从军的族长,给个百人将也不过分吧?
一般来说,升级这事往往先易后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秦人没有覆军杀将的传统,高级将领打败仗无非掉点装备(爵位降级),而士卒们或许就性命难保了。况且人头也并不好拿,40万秦军各升一级就需要等量人头,达到四级就需要160万,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秦人历代的所有斩获,而六国武士的人头显然不是任君采劼的果实,倘若冲锋在前而中箭扑街的话更是镜花水月了。
不能死之,千人环,规谏,黥劓于城下。
浑水摸鱼也只能是想想,一旦被揭发就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处以黥(脸上刺字)劓(割鼻子)之刑,先登之士和后入之兵也会有不同的对待,足以令所有的秦人士卒都在不约而同地维护起爵位制度的公正性。
▲残忍的“京观”
初级将领也不好混,韩信如果担任百人将的话大概率会战死沙场,纵然白起有些武力,倘若跟着胡伤甚至郑平安这样的猪头,一不小心连逃命的机会都不会给。
说一千道一万,军功还在于必须打胜仗,唯有胜利方能从容地用青铜兵器砍断坚实的脊椎骨,也唯有胜利方能保住战利品,更唯有胜利方有脸面去找君王邀功。
所以,能够一直凭借军功走到最后的必然是凤毛麟角,除了能打,还要运气好,更好防止袍泽的黑刀。事实上秦人历代主将多出自王室或军人世家,商君的制度更像是给好斗的秦人士卒打了一支鸡血,真正的高位或许从未对平民开放过。
史书上没有说及白起的出生和从'“从士兵到将军”的经历,却提了一句“秦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穰侯魏冉是秦王的舅舅,大秦的相邦,可见白起的成长也有赖于“贵人”的提携,在年轻时就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将领而非冲锋陷阵的大头兵。
在伊阙之战和攻破郢都之后,身兼大良造和武安君的白起已经到达了爵位和荣誉的巅峰,哪怕止步于此也唯有王翦可与之相提并论。然而后面还有华阳之战(斩首十五万)和长平,这蝎子粑粑独一份的战绩足以笑傲所有的战国同僚了,哪怕站在爵位巅峰的不止他一人。
白起又为何会成为“人屠”呢?话说长平的四十五万赵军战死过半,却也带给了秦人几乎同样的伤亡,同样损失巨大,死去的袍泽对于每个活着的人来讲要么是兄弟或父子,要么是乡里或同宗,对手的放弃抵抗并不能令他们平静,眼神中除了愤怒还有一些难以言表的渴望。
对于白起来讲,战俘的去留对他的功劳没有任何影响,对于士卒则截然不同:将战俘们礼送出境显然是不可能的,留着一来浪费粮食,二十多万份战功也将凭空蒸发。所以,唯有下令士兵亲手砍下赵人的脑袋,“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的奖励方案才能依法实施,也唯有如此方能安抚士卒内心的躁动。
谁让自己是主帅呢?白起痛苦地闭上眼睛,他当然知道杀俘的骂名和报应,不是为了秦国,更不是为了自己。
动手吧,也不枉这几十万赳赳老秦人陪他血战一场。
其狱法,高爵訾下爵级。高爵能,无给有爵人隶仆。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按照秦法,军功不但能获得封赏,还可以抵罪,一次降一级,然而白起足够三个大良造的军功却抵不过秦王的雷霆一怒。因秦赵和谈与相邦范雎生出罅隙,因拒绝领兵攻打邯郸而令秦王出离愤怒,功高盖主而不听调摆的白起被一撸到底(免武安君为士伍),在前往流放地的路上又等来了久违催命符,一代战神终结于高邮的利剑。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临终之际,白起将自己的结局归结于对欺骗赵军降卒的报应,殊不知他毕生纠缠不清的军功爵位制度就如同那人人称颂的秦法一样,都不过君王玩弄权术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