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影片观察 | 贫困村里的“秘密”:无法卸任的村支书

2020-10-28新闻31

十月,主题为“生·活”的第四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在杭州西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落幕。

本届大会的主竞赛单元“D20提名”中涵盖了9部纪录长片,澎湃新闻·湃客联合凹凸镜DOC,挑选了其中三部以中国故事作为主体的纪录长片,聊聊西湖边的在地故事,以及记录之外的主创经历。第一期,让我们走进纪录片《潘家湾》。

编者按:《潘家湾》首映的当天正好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荧幕里的村书记潘道升是湖北省黄冈市潘家湾扶贫计划里的调停者,他努力迂回在上级政府、民办企业和村民之间,成为精准扶贫下各种困境的缩影。导演张秘密抓住了这个缩影,在潘家湾待满一整个春夏秋冬,试图拼凑出相对真实的乡村扶贫图景。

点击观看纪录片《潘家湾》预告

潘道升刚刚写完一份申请书,他满意地看着它。这封申请书是写给两委换届指导组的,内容是请求退出换届选举。潘道升是现任潘家湾村党组织部书记兼村主任,已经干了30多年村两委。不想再参选的原因是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理念与发展建设中的潘家湾工作不相适应”。在镜头前念完申请书,桌上的阴影移动了一小块地方。潘道升笑了,“太阳出来了”。但愁云并没有从潘道升心里离开。

纪录片《潘家湾》海报

潘道升也是纪录片《潘家湾》中的主人公。高保真的摄像头跟着潘道升的工作推进四处奔走,通过个人困境的展现完成对整个村子扶贫工作的审视和记录。潘家湾坐落在湖北省黄冈市,针对村子的扶贫项目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市委扶贫工作队的指导安排,一部分是县政府拉来的一念谷公司在当地进行旅游开发与产业扶贫。为了落实扶贫,潘道升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在村民、市委扶贫工作队、上级政府、旅游公司、观光游客之间协调与周旋。

镜头面前的潘道升没法做到百分之百自然,他的困境在片中展露无疑。“干群关系不如从前了,现在村民们都对我有意见”,潘道升向镇驻村干部反映。扶贫工作需要不断地做思想工作,比如为了发展合村并居需要拆迁,比如为了发展旅游需要修路填鱼塘。但落实到每一个个体村民那边,大多数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无意配合。村民们无地可耕,便希望政府可以提供工作。但村民个人能力高低参差,程序也比较繁琐,工作并不能很快落实。

《潘家湾》影片截图

潘道升觉得扶贫工作开展之前村民和他的关系“还好些”,但精准扶贫一开展,反对的声音渐渐多了。有人说要把村干部换光,有人对着镜头抱怨利益受损,甚至有人扬言要剁潘道升的头,他心里愈发紧张起来。

潘道升没有做错什么,起码在片中他的确是在为村民解决各种问题。县委干部认为是村民要求得太多,“一斗米是恩,一升米是仇”。这其中有一个更隐秘的难题,干群之间的沟通成本过高。一般来说,语言系统反映出人们对社会的理解。片中有数次的开会、宣誓、发言,潘道升和他人大多数时候都在使用一种国家通用语言,“谋发展”、“奋力拼搏”、“牺牲一切”等等,这是我们非常熟知的一种话语体系,书面且空洞。而他们所要接触的村民,语言特征却非常日常和接地气,比如“我面朝黄土地背朝天”,“你们搞工作,搞哪场合了(搞了些什么)”,“光欺负几个老实人”。官员与百姓,并非共用一套话语体系,仿佛有一道不可见又不可逾越的障碍,当然不方便解决实际问题。

家中有患病妻子,想被评为贫困户的中年男子;等待拆迁赔偿的养猪户;因为发展旅游产业,家里鱼塘面临被填的养殖户等等,这些面对镜头时而抱怨,时而沉默的村民有一种动人的力量。在以往的纪录片中,导演往往倾向于记录那些有“戏”的底层人。比如《算命》里的厉百程、《煤市街》中的张金利、《龙哥》里的龙哥。他们是那种在最严酷的环境里,依然具有最旺盛的生命力的一类人,他们竭力与命运做着斗争,仿佛是精神性的存在。但《潘家湾》的村民更像是《秉爱》里张秉爱。虽然会抱怨会争执,但是依然属于默默消化苦难的底层人,他们非常平凡。纯粹因为个人利益被损害,而不再相信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官话,但是他们没法回避自己的社会属性。到最后他们还是会屈从于命运,听从安排。

《潘家湾》影片截图

除了语言体系产生的沟通鸿沟之外,潘道升与旅游公司一念谷之间也存在罅隙。一念谷是镇政府拉来的企业,目的是以产业和生态扶贫的方式解决潘家湾的经济和就业问题。2017年与潘家湾村委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承包了潘家湾145亩梯田。但是旅游发展的计划却迟迟无法推进。一念谷想以“古村落”为亮点发展旅游,以复古风格改造民居,但村民们认为没有必要;他们想要把路修得好一点,修路工程没有照顾到的村民认为公司贪污了国家给的资金,扬言要封路,不让施工队从他家门口经过……让一念谷的负责人更生气的是,坊间传言一念谷是“皮包公司”,村民误以为房屋外墙的装修是政府所为,而非公司自己出钱投资。面对无法推进的工作,村民们的误会和猜忌,以及迟迟收不回成本的投资,负责人认为这是村干部没有做好沟通,不配合产业扶贫的原因。她给潘道升撂下狠话:“如果再不协调,我永世不来潘家湾”。

潘道升并非“不配合”那么简单。一念谷并不知道潘道升的难处。这位干部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行动,基层涣散,后继无人。潘家湾党员的平均年龄为50多岁,作为村干部的潘道升连个年轻得力的助手也没有。随着矛盾日渐激化,潘道升渐渐没有了耐心,回到家里他对着老父亲沉默地坐着。

《潘家湾》影片截图

片中最私人也最触动的一段场景是潘道升在产生不参加换届的想法后,向组织说明,只换来一句“宁缺毋滥”。而后他独自走在一段上坡的土路上,画外音是某个领导对他说的话“没有培养后继人,是你三十多年工作中最大的失误。”

这种不得已的狭窄处境,一方面是潘道升的无助和被动,我们需要体谅和尊重,另一方面也需要反思,我们是否能找到更便捷的解决途径,更顺畅的沟通方式,构建新型的干群关系。潘道升在遇到困难时总提及镇党委书记周书记,比如换届时,比如有人扬言要剁他的头时,比如一念谷向他反映村民的不满时,他都说要给周书记汇报。但在片中,周书记并没有出现,他并不在场,只是作为符号存在于某个看不见的角落。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决定着很多基层干部的工作,这个不可见的力量并不能帮助解决潘道升的困境。

《潘家湾》影片截图

《潘家湾》的叙事非常微小和零散,但当我们把镜头拉远,从潘道升的个人逻辑上升到整部纪录片的环境逻辑去看,或许多少能够看到整个精准扶贫的面貌。导演在努力寻找着细碎琐事背后的关联性,也没有放弃对影片深度的阐释和寻找,不下结论,只是提供思考的方向。

文 / 调反唱唱

#扶贫#贫困村#拆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