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脉高压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ICD-10:K76.6),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ICD-10:B65.2+ K76.0*),行分流或断流术(ICD-9-CM-3: 39.1,42.91,44.9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7版)。
1.症状和体征:脾大,呕血或黑便,腹水。
2.实验室检查:可有脾功能亢进性外周血细胞计数下降、血胆红素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肝功能受损表现。
3.特殊检查:结合超声、CT、上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肝功能储备检测、肝纤维化测定、、肝活检(必要时可做骨髓穿刺)结果明确。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7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五年制《外科学》(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1.药物治疗: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特利加压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扩容、抗休克等治疗。
2.止血治疗:三腔两囊管应用、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3.内镜套扎或硬化剂注射。
4.手术治疗:
(1)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断流术)。
(2)门体分流术:脾肾分流术;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术;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
(3)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8~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门静脉高压症(ICD-10:K76.6),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ICD-10:B65.2+ K76.0*)疾病编码。
2.需行门脉高压症分流或断流术者,无手术治疗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5~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血氨、甲胎蛋白、各种肝炎病毒学指标检测(乙型肝炎五项、乙型肝炎DNA定量、抗HCV)、其他感染性疾病筛查(抗HIV、TPHA);
(3)X线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上消化道造影、胃镜、腹部CT(增强及血管重建)。
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肝功能储备检测、肝纤维化测定、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等。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8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吻合器(如需作食管横断吻合、幽门成型)、人造血管(限制性门体静脉分流术中可能使用)。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泵。
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4~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凝血五项、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必要时)、腹部增强CT(必要时)。
2.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选择抗菌药物,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
(2)祛聚药:视术后血小板升高情况而定。
(3)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护肝药、抑酸剂、支链氨基酸、白蛋白。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好,可进流质饮食。
2.伤口愈合良好,无皮下积液(或门诊可处理的少量积液),引流管拔除,或者伤口愈合不良但下级医院可以诊治。
3.脾功能亢进缓解和(或)消化道出血已控制。
4.没有需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住院时间、费用延长。
2.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考虑行肝移植者,退出本路径。
二、门脉高压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ICD-10:K76.6),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ICD-10:B65.2+ K76.0*)
行分流或断流术(ICD-9-CM-3: 39.1,42.91,44.9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8~18天
本文内容来源于国家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