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奥林学校的孩子们参加“班班有读”儿童共读活动
26期共读一期不落、52本书整本阅读、200多人次“书香家庭”涌现、班级和个人连续获评“金斑马奖”“班班有读优秀班集体”“班班有读种子班级”“班班有读优秀教师”“2019年度教师”......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一中奥林学校张淑红老师的“荣誉单”上,与“班班有读”全国儿童阅读公益活动有关的称号还可以列出一长串。
2017年5月,张淑红带领班级参加第一期“班班有读”儿童阅读活动,期期不落共读了52本读本。每到中午时分,阳光照进奥林学校教室,常可以看到她的56名学生安静地俯首读书。这个场景,孩子们从一年级坚持到了五年级,“阅读在班级里蔚然成风”。
第一次共读就种下种子
2017年春光烂漫的五月,张淑红带着学生参加第一期“班班有读”,首次共读选的是德国作家莫妮卡.菲特的《擦亮路牌的人》,当时只买到30来本图书,剩下的全由家长自发复印。学生张书畅的妈妈回想说:“拿到绘本的一瞬间,我们被封面上圆眼睛、大红鼻头的小人萌化了。书中的路牌清洗工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适合孩子阅读,更值得家长细细咀嚼。”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一篇篇引人向上的人生篇章,走进了教室,走进孩子的心灵。
13天共读《擦亮路牌的人》,张淑红带着学生循序渐进:第一次猜封面、标页码、画词语、发现问题;第一次用“大花脸”,记下好词好句;第一次画“鱼骨图”,寻找文章脉络.....第一次共读,孩子们种下了爱好阅读的种子,张老师在共读小结中兴奋地写道:“文章是写出来的音乐,看着孩子们孜孜不倦的眼神,我为之感动。”
在阅读中发掘爱的力量
跟着“班班有读”的共读计划,张老师引导孩子发现童真、学会审美、发掘爱的力量。在共读《每一个善举》的7天里,大家学着画“故事地图”,清晰呈现故事脉络,也为书中的“玛雅”抱不平,感受善良、播撒善良,“善的故事触动心灵,让孩子爱别人的同时爱自己。”道可妈妈这样说。
第一次读《书本里的蚂蚁》《住在雨街的猫》,没有拼音、纯文字,16天一口气读完,是个不小的挑战。好在,“班班有读”精心设计的导读单,领着学生慢慢摸索情感世界,发觉情感的意义。大家给故事配插画、拟写章节标题,还学会了自救的方法。“从害怕阅读到自主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被点燃了。合上书的那一刻,大家发现读完了34章节、140页的故事书,阅读信心也大增。”
阅读已成为生活习惯
儿童阅读最怕“挑食”,张淑红记得,班上一位小男生只喜欢科幻读本,参加“班班有读”共读后,渐渐被丰富的历史故事吸引,开始大量阅读历史类书籍,甚至每周用周记品评历史人物,阅读真正成了日常。
张老师回忆说,阅读《流行没有耳朵》时,她用心引导孩子用浅浅的经验体会另一个世界,不带感伤地认识生命,感知隽永的宽慰。更可喜的是,读到这本书时,孩子们已自信满满,阅读速度、质量都迈向新的里程碑。“回顾共读以来的点滴,犹如步步爬台阶,达到某一高度后,江风满月、青山绿水,纷纷入眼。”现在,在奥林学校,爱好阅读的风气潜滋暗长,多个班级加入了“班班有读”。
正是这份坚持,让疫情都无法阻止共读。今年3月份,第二十一期“班班有读”如约而至,家长们自发去学校取回共读书本,按学生所在小区分组配送,让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什么都无法阻止阅读的脚步,“与书为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张淑红感慨,近四年的共读时光里,读书犹如吃饭、睡觉,成了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完成导读单、打卡,最初还需老师带教,现在每个孩子都会自觉完成,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古人以藏书、校对书多为骄傲,希望学生们今后也以多读书、读好书自傲。”
知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陈金铭(阿牛老师)在上海发起的“班班有读”儿童阅读公益活动,面向全国招募带孩子共读整本书的语文教师,汇集一批致力于“让阅读点亮童年”的优秀老师、作家等人,帮忙孩子们通过阅读构建人格、守护童真、感知美好。三年多来,这项儿童阅读公益活动走向全国各地,共举办了26期活动,覆盖5万个班级、140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