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朝廷与市场的博弈:原本盛行的"大明宝钞"因何失败崩溃?

2020-10-28新闻21

大明宝钞从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起,其使用价值迅速下跌,最终变成一张废纸。究其原因,主要有:国家基于财政开支所需,没有进行合理的发行量控制,且没有建立一套属于大明宝钞的发行制度。

大明宝钞只是依赖政府的信用为基础,而未有建立准备金制度,是农商社会稳定性的违背与破坏这几个方面。因此,宝钞与铜钱、白银之争也是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尽管正统以后纸钞逐渐废弃,但在明初却为国家统一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大明宝钞的行用与制度缺陷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大明宝钞

明朝建立不久,政府便想遵照宋、元以来的传统,发行纸币,作为法币流通。明太祖遂于洪武七年(1374年),设宝钞提举司一职,负责统筹印行纸币。"明年(洪武八年(1375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以桑攘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纹花栏。大明宝钞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

钞票的正上方有龙形花栏的横题,题为"大明通行宝钞"。栏内上方的两旁以篆文书写,一边写着"大明宝钞",另一边则有"天下通行"的字样。其中纸币的下端写着"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相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的字样。政府规定每一贯钞能当做铜钱1000文使用,又或者可以换成白银一两,而每四贯钞则可对兑黄金一两。

2、"钞钱双轨"的制度实行

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及实物交易,凡是违反者皆被治罪,而告发者则以原告交易之物品作为搞赏。洪武十年(1378年),朝廷宣布实行"钞钱双轨"的制度,而且还铸造小面额的铜币,并愿意历代铜钱与大明宝钞一起在市场上使用。

根据政府的设计,百姓100文以上的交易,应需要使用大明宝钞,而100文以下则会用铜钱。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政府又加发小面值的纸币,分别有10文、20文、30文、40文、50文等五种。后来,由于禁用金、银政策的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明政府又分别于洪武十三年等期间重申这一项政策。

3、纸币制度不可克服性的本身缺陷

在国家政治权力强制执行下,大明宝钞的流通实际上是有了一个短期的稳定时间,史籍载云:"明初,钞甚通行。"大明宝钞流通的稳定时期大约维持了约二十年左右,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限性条件,以及以财政为中心的明代国家货币制度中纸币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可克服性的缺陷,大明宝钞发行不久,就发生了贬值。

且自发行起始,不到20年的时间,价值就已经降低至原来的二成,而且一直下跌不止。宣德以后,大明宝钞更低至一贯只能钞兑10文铜钱的水平,及弘治时赐钞三千贯不过四文钱而已。大明宝钞自英宗以后,钞值惨跌,急转直下,终成废纸。

二、探析大明宝钞失败崩溃的原因

1、对发行量没有合理的控制

明代国家基于财政开支所需,不控制发行量,无限制滥发。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发行、流通必需仰赖经济发展达到足够充分的状态。在明朝建国初期,大明宝钞的发行,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立足于社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而是出于国家财政的考虑。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迫于军事需求,所有的军事行动,与物质赏赐鼓励是密不可分的,士气的振作,胜利者的稿劳等等,都是非常必要。对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进行赏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而当时明代国家的全年货币发行总力却相当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国家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发行不兑换性纸币以满足财政开支需求与缓解财政危机。

所以甚至也可以说大明宝钞是为满足军事性开支的需求而发行的一种不兑现性纸币,而不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商品经济对货币的真正需求。

2、发行大明宝钞制度的不完善

朱元璋过分自信权力,明政府没有制定一套系统的发行大明宝钞的制度,而主要是透过皇帝赏赐、政府开支和救济的形式,作为主要的发行渠道。按照经济学中的"合理预期假说",当人们预知或估计政府将持续大量发行该货币时,公众会预期货币的购买力即将下跌,结果必然会引致物价持续上胀,若情况长期持续,则会引致经济混乱,公众自然对该货币失去信心。

明代的情况正如此。到了15世纪早期,宝钞的通货膨胀出现失控,并且价值开始不断下降,虽然明政府为了增加市场对大明宝钞的需求,在其它税务、官方收费上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但并没有达到通货紧缩的作用。因为政府虽然增加了纸币的收入,但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其结果只是起到令大明宝钞在市场的流通速度减慢的作用,而并没有减少,所以只会徒劳无功。

3、农商社会稳定性的违背与破坏

明代并没有沿着元代的准备金制度并加以发展,单方面依据政府信用来维持,并且有禁止民间使用金的想法,而银及铜作为货币就用来起到巩固宝钞的作用,使宝钞成为单一本位,于是也导致伪大明宝钞充斥其间,破坏了货币流通领域的正常秩序,这加速破坏了人民对大明宝钞的信心。

产生的最严重的负面效应是国家在纸币一事上的信用度降低,给未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况且银与铜钱在市场上的自然竞争力也是降低了宝钞的接受度。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铜钱,金银也有流通,实物交换更是很早就有。

可以说,铜钱与金银在中国古代农商社会中一直有很高的市场信誉度。但是,明政府为了强制发行宝钞,禁止铜钱、金银的流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中国古代农商社会的稳定性,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三、大明宝钞在明初推行的原因以及积极意义

1、大明宝钞措施的发行缘由

对于此次币制变动的原因,史书亦有记载。《明史·食货志五》认为是明初铸钱铜料紧缺,商民用钱不便的缘故,"《明实录》卷九十八亦有相似记载,也强调铜料之不足与便利商民,但都未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实际上,明初统治者是害怕百姓大规模聚集在一起,像元末因"开河"而聚集大批穷苦百姓一样,引发农民大起义,危及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所以并不愿意大规模动用人力开采铜矿。

在元顺帝北逃带走大量金银财货、银铜缺乏的情况下,为增加财政收入,明初统治者既不愿大规模地开采铜矿,又不想造成扰民的事实,而且又要贯彻休养生息的政策,那只有采取发行纸钞的措施了,且如果说明朝仅仅因为商民交易不便而变更币制,那也是说不通的。

2、明初币制改革为解决财政问题提供捷径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在流通领域产生了纸币—"交子"、"会子",元代纸钞更是广为所用,对社会的经济有着深远影响。但宋元两朝统治者都是有着发钞无度的特点,所以其弊端也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元末统治者"开河变钞",纸钞更是失信于民。

元末明初,纸钞渐渐退出流通领域,但到洪武八年(137),明朝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纸钞,确立了以纸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并一直维持到正统年间。但是明初币制改革并不在于缺乏铜料,也非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而是明王朝出于财政考虑的一项强制性措施。

在明初战争破坏、百业待兴的局面下,明朝政府为稳定大局,实行轻摇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政府财力不能不受到影响,正是洪武八年的币制改革,为明朝政府解决财政问题提供了捷径。

3、推动国家统一与建设的积极作用

明初统治者恢复纸钞流通制度,主要是从政府财政角度考虑的,着眼于解决明初的财政困难。从制造成本上讲,纸钞远较铜钱为优。铸币成本太高,到万历时仍然是"两京铜价大高,铸钱得不偿费",想来明初铸币费用亦不小。与之相比,钞料就廉价得多,大明宝钞由中央政府用桑皮纸印制发行,节省了大量稀缺的铜料。

明王朝通过印制纸钞,可以廉价地敛取巨额钱财,以应付明初的各项事业。事实亦是如此,政府支出用钞主要应用于军费、赏赐、等等费用上面,也包括贩济灾民等情况,例如大明宝钞为明军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保障了明初平定割据残余和成祖北征的顺利。一定程度上大明宝钞在明初国家统一与建设中也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小结

明朝政府通过币制改革,掌握了纸钞发行权,大量发行纸钞,用于各项开支。宝钞作为信用货币要想在市场中流通,必须拥有雄厚的发行准备金和自主防范风险的能力。但是,明政府在发行宝钞时,依靠的是统治者自身权威以及政府信用作为保证,更多的是把宝钞作为一种解决财政困难、控制税源的统治工具,而非让宝钞维持作为货币在市场上自由竞争、自由发展的能力。

不过当时明初币制改革主要是从政府财政角度出发的,而不是明初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它为明初国家统一与建设也是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钱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