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繁荣使得铸币量与日俱增
多种多样的货币种类的出现和发展,充分解决了北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商品市场经济的大量需求。
因此在北宋及其以后,我们能够看到各种的货币于市场当中流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史》载:"郡有盐井,旧長吏必遣人監之,私其利。鹽利倍入,郡計用饒,以羨餘代民輸夏秋兩稅及天申節銀絹。市銀以歸,代諸郡納上供銀,省錢十五餘萬。"
除了货币种类不断增加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商品交换的频繁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小数额的货币交换已经难以出现。
北宋时期在工商业领域基本上都是数千、数万贯的货币交易量,而政府往往能够达到数十万到百万不等的惊人数字。
由此像以往正常的几十万贯的年铸币量,已经难以满足如此频繁和巨额的货币使用体系,因此北宋政府的铸币量也是在连年上涨。
比如在唐朝最为繁荣强盛的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政府年铸币量也不过只有32万贯,而北宋从建立之初年铸币量就已经达到了80万贯。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到了神宗时期居然能够达到惊人的600万贯,足足翻了200倍。
《宋史》载:"唯建州增銅,亦減鉛如其數。至道中,歲鑄钱八十萬貫;,又增至一百八十三萬貫。大中祥符後,銅坑多不發,天禧末,鑄一百五萬貫。"
此外货币使用量的剧增,还能够从政府的财政收入看出来,玄宗天宝时期唐朝的年财政收入基本上稳定在200万贯左右,中唐时期由于两税法的推行以及榷盐收益的增加,使得钱币收入一年能够达到1500万贯左右。
而宋神宗时期政府岁入钱币6000多万贯,相较于唐天宝时期翻了30倍,而且钱币的比重也从唐朝的3.9%,猛增到了神宗时期的51.6%。
专业货币兑换的机构大量出现
随着多种货币在市场频繁流通,这在满足当时大多数商品交换活动需要的同时,对于更为大宗的海上贸易、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特别是金银作为货币使用的频繁程度不断提高,冲破了之前铜钱、铁钱对于货币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
《宋史》载:"詔封樁庫撥金一十五萬兩,兩為錢四十貫。度牒七千道,每道為錢一千貫。官告綾、乳香,乳香每套一貫六百文。二千四百九十九萬餘緡。"
由于金银本身价值较高,因此其能够充当数额较大的货币进行使用,这是铜钱和铁钱所不具备的。
另一方面,金银的本身的重量较轻,因此方便携带,一时间成为当时北宋商人和政府广泛使用的货币。
为了能够推动金银货币使用,同时也能够方便铜钱、铁钱与金银货币之间的置换,北宋政府相继设置了大量的金银铺和兑房。
这些金融机构直接负责金银的买卖与存储、货币之间的兑换等事务,因此,金银的使用量在北宋时期迅速提升,尤其是银两逐渐成为当时市场流通的主流货币之一。
在大量的金银货币使用的情况之下,北宋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中,白银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为明清之际的银本位制金融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对北宋政府统筹能力的考验
北宋繁荣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为政府带来巨大财政收入,同时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促使北宋新型金融体系的构建。
这种新型金融体系是在前朝从未出现过的,并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货币种类由原来单一的铜钱、铁钱,发展到了金银,甚至是纸币共同流通于商品市场的局面。
这种货币种类的多元化,逐渐克服了传统单一货币的缺陷,利用自身价值更高,更加轻便的金银作为货币交换,这是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北宋政府面对市场如此混杂的货币,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观,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货币兑换机构,满足人们对于各种货币的需求,这对维护市场发展的秩序、民众的心理都具有积极作用。
特别是纸币交子于北宋时期首次出现,完全冲破了此前封建经济下的单一金融束缚。
这种纸币的印刷与投放至市场使用,是需要庞大的经济实力以及稳定的金融市场作为保障的。这对北宋政府日后的财政处理能力、应对危机能力,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