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半,天刚蒙蒙亮,一群操着西北口音的孩子已经汇聚成一支小队伍行走在校园里。这群来自甘肃省静宁县新店中心小学的孩子已然对6点半到达校园习以为常,校长刘小龙道出了其中原因,“父母6点钟便早早下地干活,孩子在家没人管。”
乡村教师的离开与坚守
在这里,家长忙于农活无法照顾孩子,孩子寻求改变但没有好老师,老师希冀成长但没有机会,改变在交织的无奈中剧烈发生,这些坚守在中国教育“最后一公里”的老师们无法改变命运,只能硬着头皮去迎接新旧变革的阵痛。
刘小龙和他的团队必须要面对一个不可回避的困境。“这里(家里)有能力的学生,都会转到城里去,不光是学生,乡村老师也都想考到城里”,新店中心小学老师杨佳宁说。
摆在校长刘小龙面前的问题非常迫切,他急需一个抓手,把优秀的老师留下来。努力弥补城乡教育差距、赋予老师们成长机会似乎就是这个抓手。
希沃公益行支教老师及相关电教化设备的到来,为刘小龙带来了希望——希沃公益行从2016年开始,连续五年,希沃公益行向各地乡村学校输送了信息化教学设备,并通过志愿老师同步向乡村教师输送教学培训,盘活边远地区学校的信息化教育。
(志愿老师培训的过程中,乡村教师也会上台亲自体验)
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发现,“多媒体可以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好多讲解不清楚的抽象内容,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展示出来”刘小龙说,“在课堂上放出一些新事物,配合老师的牵引,孩子会有意识主动的学习,认知要比以前多得多”。
孩子身上的主动性也为教师带来了改变,学生更积极,老师也更有动力。尤其在疫情期间,基于电教化设备的网课同城市教育别无二致,老师们能感受到差距的逐渐缩小,离开和留下终于成为两个对等的选择。
信息化教学的碰撞与改变
旧事物遇到新事物,碰撞总是在所难免。刘小龙说,“新设备的进入,让老师开始寻找在课堂中的角色,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理念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新店小学的老师李部帅已经五十多岁了,回忆起希沃公益行支教老师第一次培训他使用电教设备的时候,李部帅十分惊讶新技术给课堂的赋能——比如两个学生上台答题,实时计分激发学生的胜负欲,结束后还可以抽取鼓励评语,这大大提高了课堂的互动率,学生不再单纯地聆听,而是主动思考自己怎样才能学得更好。
(图片说明:新店小学李部帅老师)
大观念改变了,还有更细微的问题。在国家日益重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今天,偏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都在逐步推广信息化教学,帮助孩子们眺望远方的电教化设备在每一处都有着“此处”难以厘清的问题,毕竟独木难成林,能不能让新鲜的空气进来得再快一点?
好在,如今问题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四开乡中心小学,希沃公益行的志愿老师调试完设备后,智能黑板屏幕显示出另一座教室的画面。
这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所重点学校,那里的老师正要开始上课。通过希沃交互智能录播设备,四开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可以实时共享成都学校里的教学画面,成都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讲话,都能够通过这块屏幕,实时传递到四开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面前。城乡教育资源的互通,进一步弥补了教师个人的局限性。
(跟随着屏幕里的老师,四开乡中心小学的孩子比出了a的形状)
“我们国家大区域发展不均衡,这也是一个现实的差距”,关于教育均衡化问题,从佛山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挂职教育口的曹本华有更多的思考,“我们现在在布拖县这边提出换道发展,以解决布拖教育不均衡问题。”
这种“换道”的方法就是依托希沃等信息化电教平台,在全县推广“互联网+教育”,其中优势在于彝族的孩子可以跟外面的孩子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基于这样的平台,外部资源及时、同步的引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使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循环到一所又一所山村小学,让老师的思维与全国各地的优质内容相互碰撞,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曹本华相信,“未来一定会拉近距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