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颐和园里跑蒙古“怯薛”骑兵!战略游戏帝国时代3这设定靠谱吗?

2020-10-28新闻20

编者按:最近,游戏《帝国时代III:终极版》上线了。而游戏中中国战役和中国兵种设定的部分,还是没能解决中国玩家长期以来的心结。(留辫子和以蒙古骑兵做主力的明军怎么看都很奇怪)“多民族混成”的“垃圾海”更是让很多老玩家难以接受,一些原本历史上的单位更是沦为了廉价的“垃圾”,典型例子便是2代中国的特色单位“诸葛连弩”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蒙古“怯薛”。本文就来说说游戏中与历史上的“怯薛”故事。

绝大多数中国军事和历史爱好者而言,“怯薛”(Keshig)都不是一个陌生概念:他们是成吉思汗的最强警备军团,也只受他本人调遣。怯薛们拥有强壮的阿拉伯战马,身披重甲,携带多把战弓和长短兵器。不知疲倦的他们日夜守卫在大汗身边,担任他的卫队和最终突击力量。在蒙古帝国最为鼎盛的时期,强大的怯薛铁骑们一度马踏欧亚,用马匹和弓箭统治着全世界最广阔的天地。既便在在蒙古帝国分裂之后,怯薛们依旧作为各个汗国与元帝国的军事贵族存在了许久。直到时代的浪潮大浪淘沙,遍布欧亚的汗国们被新生的强国们逐步淘汰。当蒙古帝国彻底结束对山海关以南地区的统治后,怯薛们的时代就完全结束了。

但在以明清时代为背景的《帝国时代3》的世界里,“怯薛”却依旧存在,但他们变成了一个一本就能出的非常初期的骑射单位(如果二本奇观选择颐和园的话,颐和园甚至会每隔一段时间白给玩家一个怯薛与2个诸葛连弩手)。其造型比起蒙古人更像是满人。单位卡面上的怯薛穿着一件布制的衣服,戴着一顶宛如满清侍卫官帽一样的官帽,武器更是只有一把短弓,而且人和马都不穿着任何铠甲,造型几乎和老港片中满清王爷身边骑马的狗腿子如出一辙。

尽管“怯薛”几乎是这个游戏中最廉价和性价比最高的反骑兵骑射单位,但这个与既有印象的巨大反差,依旧让很多玩家无法适从。尽管在《帝国时代III:终极版》中,微软对单位卡片的卡面与单位建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制,使“怯薛”们看起来更像是蒙古人而不是满洲人,但这一修改的作用非常有限。绝大多数中国玩家依旧很难将游戏中的“怯薛”,与他们认知中的“怯薛”画上等号。而游戏百科中关于的怯薛的介绍也直接引用的是帝国时代2中蒙古帝国全盛时期怯薛的介绍,而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玩家的不解和疑惑。

那么,帝国3游戏中的这种怯薛是否真的存在呢?其在战争中是否起到过作用呢?答案其实是肯定的,与游戏中类似的怯薛,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也确实参与到过很多战争中。这事还要从元帝国的灭亡的说起:实际上元灭亡的时候“怯薛”体系还是存在的,随着北元逐步失去对中原的控制和与中东的贸易渠道,这支军队的铠甲、冷兵器、火铳与战马的补充遭遇了极大困难,重返故地的蒙古铁骑们必须重新适应草原恶劣的气候、匮乏的补给与粗糙的武备。那些原本随处可见的重型扎甲、复合铠甲和火铳逐渐成为了少数精英与王公贵族的专享,而新生的草原骑兵们则只能装备早在百年前就被自己祖先淘汰了的旧式武器和铠甲。

一开始,虽然北元已经虚弱不堪,但至少还能算是一个有统一大汗掌握,且拥有一支精锐常备军的帝国。但在“捕鱼儿海”之战失败后,北元最后一批精锐具装骑兵基本被消耗殆尽,而经济和国力进一步受挫的北元,已经无力再组织一支像之前一样的强大军团了。而在1400年的“乌格齐之乱”后,“黄金家族”为蒙古草原共主的地位被彻底打破。随着明帝国日常性的西征北伐,领导层之内的内耗和接连不断的刺杀,北元之前就已经岌岌可危的中央集权终于彻底分崩离析。小可汗与万户们为求自保和逃离纷争,开始逐步脱离大可汗的控制,他们迫切需要一支相对可靠和精锐的部队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于是,一些不隶属于大汗的,由精选的青年武装人员所组建的“怯薛”再次出现了。只不过,他们再也无法复制那些冲锋陷阵的具装重骑兵的辉煌了,他们的作战任务回归了原本的“贵族亲兵”的定位,为自己的主人彻夜值守。

没有大汗渠道、资金与生产力的小部族,显然无法获得足够优秀的武器铠甲和战马,这些“怯薛”一般只装备河套马或者其它的小型战马,身着锁子、皮条或者罗圈甲,连铁罗圈都成为了“稀罕玩意”,且在非战斗状态下不会穿着;尽管防具减配的厉害,进攻性武器却没有含糊,他们依旧装备着强力的战弓和马刀。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新生的“怯薛”都伴随在自己的可汗左右,随同他们狩猎与征战四方,在之后的几百年里,这些可以随时“弯弓射雕”的战士一直在尝试守护着怯薛的最后尊严。

但随着时代的演变,蒙古各部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开始变得日趋恶劣。随着小冰河期和草原荒漠化的加剧,牛羊和牧民们的日子变得更加苦涩,而后金对于草原的掠夺也日趋频繁。大小可汗之间,彼此兼并土地和人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明军坚固的铠甲也不是马弓可以轻易射穿的存在。草原各部的战马和装备水平进一步下滑,许多部族甚至连组建一支像模像样的部队都变得很困难了,怯薛的质量也进一步下降,一些灭亡的小部族的怯薛开始加入明军与努尔哈赤的后金军以维持生计,草原的可战之兵也越来越少;就连身为蒙古皇帝的林丹汗的怯薛军,都只能装备由明帝国赏赐的武备,也就是棉甲、边军扎甲、鸟铳与三眼铳,当然,这些装备的价值还是挺大的,棉甲和皮甲是两个概念,马弓与火绳枪更是两个概念。

随着林丹汗身死大草滩,蒙古各部被已经入主中原的满清相继收服,其军事作战力量大多并入蒙八骑之内。当然,并不是所有蒙古人都获得了优厚的待遇。由于“三藩”之乱起兵失败,以致“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的察哈尔部和同样被打垮的准噶尔部就成了“二等公民”。为了获得出头的机会,这两部的许多年轻人和小部族首领开始率领武装人员投奔那些满清朝廷中的达官贵人与新兴军事贵族,以此获取上升空间。而这些显贵也非常乐于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蒙古卫队,并骄傲的也将他们称为自己的“怯薛”。

相较于小部落时代,这些“怯薛”的装备水平已经开始超过大多数普通的清军,他们开始装备质量更好的棉甲或铁网甲(后期随着火器的普及,绝大多数蒙古士兵开始放弃着甲),马匹和身体素质也有很大提升,同时携带长短兵器和长弓火枪一起参与战斗(其中的一部份后来逐步改用了快装燧发枪和西式军刀)。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些“怯薛”们一直在广泛参与到清朝的各种军事行动中。在清中晚期,其他军队腐朽不堪,新军尚未成型前,清军一度极端依赖从察哈尔和其它的蒙古各部调拨出来的骑兵部队。在清朝最后的岁月里,这些草原汉子依旧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既有八里桥惨败的苦涩,也有复新疆成功的酣畅。最终,就像是其他的传奇部队一样,“后元时代”的“怯薛”们,随着近代化的开始慢慢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尤金少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元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