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清朝士兵服装上的“兵”与“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是天壤之别

2020-10-28新闻2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喜欢看清朝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可是在观看这类影视剧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那些跑龙套的清朝士兵的服装上面,有的写着“兵”字,而有的却写着“勇”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是因为剧组太穷了,以至于跑到其他剧组临时借来了几套不一样的龙套服装吗?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清朝时期确实有“兵”、“勇”之分,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来说一说“兵”,服装上写着“兵”字的士兵其实就是清朝的正规军。众所周知,在一开始,满清没有入关的时候,清朝的军队全部是由八旗兵组成的。满清靠着这支在白山黑水中打磨出来的军队,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顺利的打到了山海关之下。不过由于山海关地势险要,加上清军的数量有限,清军因此被阻拦在了山海关之外,迟迟无法攻入中原,结果后来吴三桂为了击败闯王李自成,主动打开了山海关,放清军入关,自此之后,清军正式开始了统一全中国的征程。

满清进入中原之后,很快就暴露出了兵力不足的问题,原本在关外还勉强够用的八旗兵,此时已经完全不够用了。于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弥补清军兵力不足的缺陷,另外建立了一支以汉人为主体的正规军队,称之为“绿营兵”。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绿营兵”和“八旗兵”都属于清朝的正规军,但是“八旗兵”的地位是远高于“绿营兵”,一般来说,“八旗兵”都驻扎在京师附近,负责京师的安全,福利较高。“绿营兵”也基本上驻扎在地方,遍布全国各地,相应的福利就要差的多。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日益强盛,“八旗兵”由于有着高福利,慢慢的就开始堕落了,平时都是怎么享受怎么来,那叫一个养尊处优,战斗力急剧下滑。在康熙时期,“八旗兵”的战斗力就已经很弱了,像康熙皇帝平三藩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绿营兵”的功劳。到了乾隆时期,“八旗兵”的战斗力更是弱到一定程度,连民间的白莲教都剿灭不了。这么一来,清军就相当于被砍了一条胳膊,失去了一支精锐之师,平时天下太平还好说,一旦爆发战争,兵力不足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朝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允许地方官府招募乡勇,所谓乡勇通俗来说就是没有正规编制的临时军队,为了将他们和正规军区分开来,他们的士兵服装上面就写着“勇”字。在战争时期,他们就作为炮灰冲在最前面,没有战争的时候,他们就和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差别,朝廷也不会给予其补贴啥的,地位比起正规军来说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

一直到后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拿太平天国军队无可奈何,反而是曾国藩凭借其训练出来的乡勇(日后赫赫有名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清朝政府这时候才看到乡勇的战斗力,于是将乡勇也定为正规军,开始定兵制,发饷粮。自此之后,“勇”慢慢的取代了“兵”的地位,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正规军主力。

#清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