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揭秘古代银子的形状和价值

2020-10-28新闻24

爱看古装剧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会看到古人进行交易的时候用的钱币,很多时候表面都是锃亮锃亮的,而且每个都散发着冷光。并且一个元宝样子的银锭子,一个就能够换成很多的铜钱。但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今天就来看看古代的银锭到底是什么样的?

银 元宝

在古代商贸货币主要为金属,是用于交易流通所使用的货币,除了铜钱之外,还有银子和金子。而银子由于重量不同,又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所以一般都叫做银两。形状都是不一样的,元宝的形状只是其中的一种,外观上都不统一,但是都比较规整的银子,一般都在官府的银库中才会有。较小的单位是铜钱一文。

官银

在古代,银子由于铸造工艺有限,没有这么精细,工匠对银子的提纯技术并不高超,所以古代真实的银子,即便是经过提炼,但是银子中所含的杂质比较多,在冷却过程中空气进入就会形成很多气泡,银锭表面都是坑坑洼洼的。所以制成的银锭子也是很粗糙的,也并没有那么亮。所以最终出来的成品银锭子,在颜色上也会比较暗淡。而且每一枚银锭上都有铸造工匠或炉记,或者会写明用途。这是能够查找银锭来去今生的方法,就像钱局一样,打上自己的标签,可以追根溯源,以防出现问题钱币。其实带字的银锭价值更高些,因为更具有考古价值。

古代银子

银锭是熔铸成锭的白银,从汉代开始,往后各朝代都有铸造,但流通不广。隋唐代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挺"。

隋唐代 银锭

宋代银锭的器形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以后改称"银锭"。

辽、西夏、金的银锭器形与宋差不多。

元代银锭的器形与宋出入不大,无铭文锭的区分是周缘翘起,中间内凹,多数元锭没有铭文。于银锭之外总称"元宝",形式变为马蹄形,故亦称"马蹄银"。

到明代时,作为通货用的白银,才开始盛行,但也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主要是铸成两端翘起的船形银锭(银元宝),银条和码形的银锭都少见,小额交易则使用碎银。元宝银锭大小不等,大元宝一锭有重至五十两者,也有重二十两的。其上有铸造地点、重量和银匠姓名等文字。小锭上的文字多少不一。银锭和碎银的重量不划一,成色也各有差异,每次支付时都需秤称分量和鉴定成色,多有不便。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

明代银锭8两

直至清朝,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规定制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

大清五帝银锭

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人消费后,大方地掏出几两银子结账,但一顿饭能值几两白银吗?

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普通人家是用不上银锭子的,因为一锭银子就可以供给普通人家一个月的开销,所以普通人家使用的都是一些碎银子,很少会用到银锭子。古代的那些散碎银两,都是用专门的剪子剪制出来的,在剪下来后还需经过称重,才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

清代银锭砝码

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大约两文钱就可以买一个包子,“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一贯铜钱即1000枚换得白银一两。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图片源自各大拍卖公司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刊载该文章内纯属学术交流,不做商业用途,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钱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