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蚂蚁两万亿市值晴空的两朵乌云,是政策监管与腾讯

2020-10-28新闻33

在周一确定H股80港元、A股68.8元发行价后,蚂蚁集团市值被确定在2.1万亿元,意味着全球最大规模IPO将诞生在上海和香港。科创板、港股也分别给了蚂蚁集团“688688”、“06688”两个金光万丈的代码。蚂蚁集团也引发两地抢购潮,投资者显然对未来上涨空间非常有信心。

2.1万亿的市值,也让蚂蚁集团超越A股股王茅台,更排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集团等老牌金融股前面。

从整个中国互联网科技产业版图看,阿里也终于不再被腾讯、美团点评、京东、拼多多等一堆腾讯系公司围观,在科技股市值排行榜上有了自家版图的独立上市公司。

但在这场资本盛宴开席前,从业者、投资者仍需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牛闪闪的蚂蚁集团,真就一点风险没有吗?

答案当然是否认的,蚂蚁集团两万亿市值晴空之上,仍然有两朵不可能被忽略的乌云:

其中一朵叫政策风险,另一朵叫腾讯。

上层政策,决定了蚂蚁集团能做多大,决定了蚂蚁集团的业务范围、业务利润率和市值上限;

腾讯则决定了不管蚂蚁集团做多大,都有一家具备同样实力的竞争对手跟在后面。保证“真正金融科技股”荣光不会由蚂蚁独享。

正如[企鹅生态]此前说的《腾讯才是蚂蚁集团真正的竞争对手与最大的概念股》。在蚂蚁集团敲定两万亿市值隔天,腾讯股价在周二也涨了4个点。

此前汇丰银行的算法,是把腾讯金融业务的估值按照蚂蚁集团市值的80%计算。如果采信这个算法,腾讯金融业务的市值在1.68万亿左右,跟美团点评差不多。

政策变动是蚂蚁集团明显被低估的风险

这是蚂蚁集团在招股书列出的主要风险。其实一直以来,政策变动才是影响蚂蚁集团上市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其风险如今仍被市场明显低估。

很明显的例子是,蚂蚁集团上一个至暗时刻就在不久前的2018年,其净利润、经营利润和毛利率相较2017年明显下降,经营利润率从2017年的20%大幅下降至5.3%。蚂蚁集团文件称这是与银行重续协议导致。

这是表象,背后根本原因是蚂蚁集团并未清晰阐明的政策变动。自2018年起,支付渠道的备付金开始集中缴存,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当年分别失去数十亿纯利润同时,还导致对银行的议价能力下降。

这是明显的政策变动导致蚂蚁金服盈利能力下降。同样受影响的还有微信支付,腾讯总裁刘炽平曾在分析师会议上表示这一新政策对微信支付是“很痛苦”的。

2018年,蚂蚁集团出现了季度亏损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继当年滴滴、快的补贴大战后,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再度开始补贴、营销大战,这直接冲击了利润率。这也再次说明政策变动与最大竞争对手腾讯,才是蚂蚁集团真正的风险所在。

阿里上市后的监管危机导致股价腰斩的故事,其实也没过去几年

好玩的就是,在蚂蚁宣布发行价前的周末。马云以“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的身份,在外滩金融峰会面对领导决策层再度发表惊世之语,直指监管与政策制定者。并称银行仍是“当铺思维”。

从作者我这样的小虾米听来,马老师的话当然极具前瞻性、高屋建瓴,但这话本来也不是说给我听的。

其实自马老师说要改变银行以来,支付宝与蚂蚁从来不是那个监管眼中的“乖宝宝”。其面临的政策风险,是会随着蚂蚁上市而更加摆上台面公开化的。

这在阿里身上是有前例可循的,在阿里2014年底上市后,阿里先后面临过多次平台级危机,基本都来自政策监管因素,直接将阿里股价从上市的110美元打到过60多美元。

这包括美国监管机构对淘宝售价和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的关注;国内工商总局的“京东正品超过九成、淘宝正品率不足四成”的报告,以及随后阿里与工商总局的直接PK;以及后来不断被反复提起的电商征税问题。

其实当年淘宝PK工商总局的故事也没过去多少年

而即便蚂蚁自身这次IPO,上市进程一度被打断的原因,据路透社的说法,就是因为调查蚂蚁在销售自身IPO的基金,引发中国证监会介入调查是否合规。

蚂蚁集团的确在重塑金融业,也的确在改变银行,但一路踩着红线走的蚂蚁,是否在哪天会撞到南墙,这是真正的风险所在。

“比命长”的腾讯金融业务

有坏宝宝,就自然有乖宝宝。

在2013年,当时还不是这么大佬的马化腾,在IT领袖峰会上问过同样不是今天这么大佬的马云一个问题:我们腾讯对运营商从来不敢说过分的话,而你敢公开挑战银行体系的底气是什么?

当时的背景是腾讯即将与三大运营商爆发OTT风波,腾讯已经在革运营商的命了,但腾讯仍然觉得自己是弱势一方。当然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度过风波的微信快速成长,运营商事实上管道化,才有了微信支付,才有了今天腾讯金融业务的业务基础。

于是在2017年两会期间接受包括[企鹅生态]在内的采访时,马化腾首次对外界清晰说出腾讯做金融业务的理念:不分拆、比命长。

这话不管任何时候,都是很刺激蚂蚁金服的。腾讯金融业务即便如今倍估值万亿,但在腾讯内部仍然是个业务线,而非事业群。腾讯金融业务很长时间都没有对外的品牌,非常低调。

[企鹅生态]亲眼见过的最搞笑故事,就是蚂蚁集团出钱帮着宣传腾讯的金融业务有多大。

同时腾讯金融作为一个互联网生态,当然是不会跟作为主通道的国有银行比命长的,那腾讯的金融业务是要跟谁比命长?自然是蚂蚁集团。

从外部观察的情况看,腾讯金融业务是长期采用对蚂蚁集团的跟随策略的。在保持低调同时,在业务上却紧跟蚂蚁集团。在蚂蚁金服充分探路和试探政策风险后,腾讯会利用流量和产品优势进行跟进。

腾讯金融业务与蚂蚁集团的差距在哪里?

今天蚂蚁集团与腾讯金融业务的对比很明显。在用户触达能力上,拥有微信的腾讯占优;在支付渠道综合占有率上,双方差不太多;在更深入的垂直能力构建上,蚂蚁集团占优。

在支付渠道方面,以交易规模计算,蚂蚁更强;但微信支付用户渗透率更高,并有着微信红包为代表的社交支付场景。借助微信平台,微信支付触达了支付宝从未能触达过的用户。这在蚂蚁集团招股书中形容为“其中一些竞争对手可能拥有大量流量”。

蚂蚁招股书中采信的一份艾瑞的报告

腾讯年报显示微信支付在2019年的商业支付日均交易笔数超过10亿,月活跃账户超过8亿,月活跃商户超过5000万。对比来看,蚂蚁集团的月活在7.11亿,月活跃商家8000万,国内总交易规模118万亿元。

另外,蚂蚁宣称其是领先数字金融平台的重要依据,是蚂蚁集团的理财业务的总资产管理规模达到4.1万亿。相比之下,根据腾讯2019年报,腾讯理财通的总资产管理规模突破一万亿。

腾讯金融业务与蚂蚁真正的差距,在于蚂蚁今天最出利润的消费贷上,其代表产品就是花呗和借呗。按照蚂蚁集团披露的数据,其截止上半年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为1.7万亿,有数据显示同期国内所有消费金融公司余额才为4600亿;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规模则为4千亿规模。

蚂蚁集团以相对不赚钱的支付工具做前端渠道,以个人消费贷为赚钱手段的模型,其实是很明显的。

至今仍在小范围测试的“腾讯版花呗”分付

在微信端,这部分空白目前是腾讯持股的微众银行的微粒贷在填补。这明摆是个很赚钱的事情,而腾讯至今也没有下水去做,这显然不是能力问题。也许只是在腾讯眼中,蚂蚁还未能充分试探出这个业务的风险吧。

#行业互联网#腾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