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特别关注 | 入伏后,这类病的患者增多 如何预防?急救有哪些误区?听听锦州专家的科学指导

2020-07-22新闻14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入伏后,

小伙伴们面对高温酷热“烤”验,

如何科学防暑

成为夏季健康生活的必修课。

7月20日,锦州市中心医院有关专家为小伙伴们奉上防暑降温宝典,希望大家通过了解中暑的症状表现,学会正确应对和预防,避免误区,健康顺利度过炎夏。

出现这些情况表明已中暑

据了解,夏季随着我市气温升高,市中心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明显增多,普遍出现了由中暑所引起的头晕头痛、恶心、浑身乏力等症状。

据该院中医科专家陈宇主任介绍,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临床表现,先兆中暑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如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即可恢复。轻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症状。如及时处理,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症中暑表现为一是不出汗,但体温特别高,在大量出汗并出现头晕症状后,突然不出汗了,而且头晕晕的,体温还特别高,有这种症状的人一般精神非常萎靡,意识也不清醒。二是大量出汗、肌肉痉挛、体温正常。大量出汗使体内失去了大量的水和盐,电解质失衡紊乱,就会引起肌肉痉挛。三是头痛头晕、出汗多、恶心、血压迅速下降。如出现重度中暑症状,建议立即就医。

学会科学预防中暑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这就是在提醒人们夏季补充营养的重要性。专家建议,温度越高,人体体能消耗就越大,科学健康地补充能量才是中医之道。小伙伴们要学会科学防暑降温,要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或是在闷热不通风的环境中久待。尤其午后是一天中最为炎热的时间段,要尽可能地避免外出。年老体弱者、低龄儿童或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者需特别注意。对于不得不在户外或者高温场所工作的人员来说,要做好充分的防暑降温措施,比如涂抹防晒霜,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戴好遮阳帽、打遮阳伞等。

另外,补充水分非常重要,对于长时间在户外逗留的人来说,应定时喝水,也可以饮用绿豆汤、酸梅汤、菊花茶、金银花茶等防暑饮品。根据工作时间安排,定时到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必要的防暑药物也应常备身旁,如十滴水、清凉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

中暑急救莫入三个误区

据了解,一些小伙伴在中暑后,由于采取不当的解暑措施而导致症状加重。专家提醒大家注意中暑急救避开三个误区。

误区一,即中暑后快速进入空调房。发现有中暑的症状后,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但不宜迅速到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里。此时身体抵抗力较低,温差过大容易引起感冒,甚至引起肺部感染。

误区二,即中暑发热时服用退烧药。中暑后发高烧很常见,一些人想通过服用退烧药来降温,但此时身体处于消耗过度的状态,药物代谢会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这时最好采取物理降温方式,如用冰袋、冷毛巾敷额头、腋窝等处。

误区三,即中暑后大量饮水。短时间内快速、大量饮水,会引起急性胃潴留,进而影响消化功能。最好是少量、多次饮淡盐水,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

此外,还要注意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这个季节不宜吃过凉的食物及饮品,尤其早晨起床时和晚上临睡前。老人和孩子因脾胃较弱,更要注意这一点。

#中暑#防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