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浙江云龙村:一根蚕丝的复兴路

2020-10-28新闻17

深秋的浙江云龙村,桂花飘香。由一棵桑、一条蚕、一粒茧、一根丝、一匹绸串起的蚕桑文化,正展现乡村研学游的独特魅力。

“今年国庆长假,村里吸引游客7300多人,是去年的2倍多。3家农家乐,短短8天时间就收获了将近18万的营业额。”云龙村党委书记范卫福表示,让他开心的除了增长迅猛的游客数据,还有那一声声感叹:“很值得,没白来!”

“游客的回馈告诉我们,云龙围绕‘蚕文化’做乡村游是做对了。”范卫福坦言,他曾经担心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一直想方设法规避同质化。

一根蚕丝传承了云龙人祖祖辈辈的记忆,承载着小村的光荣与梦想。“亩产千斤桑百斤茧”的全国首创,不但让云龙村站上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最高领奖台,还让他们家家户户率先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全村率先喝上免费牛奶。云龙由此成为新中国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1974年到1983年的10年间,接待过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38个国家的85个代表团。

上世纪七十年代,凭着“亩产千斤桑百斤茧”的养蚕技术创新,云龙村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捧回“全国科学技术先进集体”奖状。资料图

范卫福没有想到,儿时曾经挤在人群中踮着脚、鼓着掌,对着来自世界各地政要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那份荣誉,当他2002年接过村党委书记的重担时却全是苦涩。16家村办企业巨亏2100多万元,让村里没钱交电费、没钱发工资、没钱维护基础设施,村务陷于瘫痪,村民人心涣散。

村民排队销售蚕茧。资料图

“不靠天,不靠地,走出困境关键还得靠自己。当年云龙村在全国率先实现‘亩产千斤桑百斤茧’,也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是靠村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带头闯、全体村民无怨无悔跟着干干出来的。困难面前,应该发扬当年这种实干苦干加巧干的精神!”当过云龙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范培荣,是范卫福的父亲,曾经因工作出色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最艰难的时候,他这样给儿子鼓劲。

云龙村本是“三千亩土地几千块,荒坟杂岗各一半”的穷地方,村民们经常为“久旱无雨叫皇天,一场大雨肥冲脱”的先天不良种桑条件而苦恼。为了改变桑叶质差量低的现状,1968年开始,云龙村制订以平整土地、改造桑园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五年规划,并与浙江省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联手探索种桑养蚕科技创新。

“当年的云龙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种桑养蚕的典型?现在的云龙怎样重整旗鼓、重振雄风?”传承和弘扬蚕桑文化,成为范卫福带领村民复兴云龙村的有力支点。

蚕宝宝是一个地方生态好与坏的最敏感测试仪。蚕体抵抗力差,一旦接触到异常气味或受污染的桑叶,就可能“闹罢工”。好山好水的自然馈赠,都会烙印在每一个茧子上,在每一缎丝绸中得到折射。

云龙村的重振经济,就从优化生态开始。借着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全面推行,全村先后平整了3800亩土地,拆除违章建筑6万多平方米,铁腕腾退所有的“低散乱”村级企业……借着充分用足用好各项财政补助和奖励政策,曾经亏损的村集体经济、脏乱的环境、亏掉的人心,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被填平了、挽回了。

当年的蚕桑产业盛况,在云龙村再次重现。

嘉兴宣传部 供图

“光靠输血建立起来的强村不可持续,云龙村要重塑辉煌,归根结底还是得靠自己建立起造血功能。”经历过曲折,才知道前行的路上什么才是最恒久的动力。面对风起云涌的乡村游,云龙村干部在跟村民的讨论中,提得最多的是“怎样避免千村一面?怎样不折腾?怎样用自己独特的气质吸引人?”围绕蚕桑主题,努力呈现一条集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美食体验、生态休闲等元素于一体的绿色经济产业,这是集各方智慧后定下的强村路径。

为了重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田园美景,云龙村牵手中国丝绸龙头企业凯喜雅集团共同建设了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牵手省文物局、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建编织标本生态园,既为科技考古提供参考标本,又为传统染织工艺的复原和文化产品开发提供高等级原料。如今,已落种的30多种植物,一年四季演绎着春的妩媚、夏的火热、秋的绚烂和冬的高洁。

游客在云龙村找得到关于蚕桑的一切答案,既可以在蚕俗文化园一眼览尽蚕的一生,看它怎样从一颗卵到一条蚕,再从一粒茧演化为一缕丝;也可以在充满先人智慧的“桑基鱼塘”边,弄稻侍桑、闻香赏花、采摘蔬果,体验别样的田园时光;还可以在老式木质缫丝机前感悟时光的缱绻柔情,以蚕茧为画布,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独一无二的蚕茧手工艺品……

云龙村将蚕桑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建设蚕桑丝织文化遗产承载地和美丽乡村文化创意经济综合体。嘉兴宣传部 供图

在云龙村,蚕桑之“根”正植得越来越深。它源于农业,成于工业,带动了文化旅游业,产业链之花正绽放得越来越绚烂。

“2019年,我们就接待了10多万人次的中外游客。今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不会比去年少。”范卫福说,云龙村已经引进了3个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伴随着蚕桑文化唤醒与做强做大,云龙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辉煌正在回来。(张丽玮、应丽斋、张芬娟、周浩)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