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孩子们在我身上练习,我最放心”

2020-10-28新闻20

样本四:医疗扶贫

地点: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

北京援疆医生王红宇(中)手把手指导当地年轻医生。

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这里,一切都是年轻的,医疗卫生系统也不例外。由北京市投资7000余万元援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两年前才正式启用。

大楼建起来了,设备购置好了,但医护人员特别是优质专家资源却很匮乏。于是,一批又一批北京援疆医生,组团来到昆玉市人民医院,在这座沙漠小城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第一——护航本地医生完成第一台外科手术,第一台眼科门诊手术,首例无痛超声检测下输卵管通液术,首例慢性疼痛治疗……这是今年春天刚刚抵达的新一批11名援疆医护人员短短几个月的“成绩单”。

“只有医疗水平提高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北京市援疆兵团第十四师医疗队领队罗小军说。

“孩子们在我身上练习,我最放心。”53岁的王红宇是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她口中的“孩子们”,是医院中医针灸科的3名年轻医生。来昆玉市人民医院前,她对中医针灸科人手少有心理准备,但来了才发现,科室仅有的3名医生毕业都不到一年!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必须反复练习。

怎样才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呢?担任中医针灸科主任的王红宇决定把自己当成教学模具,“来,孩子们,在我身上练吧。”面对老专家,年轻医生迟疑了。“别怕,这样我才能发现你们的问题。”年轻人战战兢兢地在王红宇身上练习扎针了,捻、拉、提……体会着不同针法的手感。“轻了,下手再重点!”“这针扎得准!”年轻人运针,王红宇同步指导。

有了实践,3名年轻医生迅速成长。中医针灸科来了北京专家的消息,也在昆玉市不胫而走。解决了痛苦的市民口口相传,“花钱少,效果好。”很快,针灸科成了全院门诊量最高的科室之一。患者说:“北京医生,亚克西!”

在昆玉市民中口口相传的另一个热门科室是麻醉科。今年春天,北京的麻醉科主任医师杜鹏斌来到医院。近10年来,年近五旬的杜鹏斌一直专注于疼痛领域的研究。他发现,在昆玉市,疼痛科尚属空白。

5月中旬,26岁的兵团建筑工人小丰来医院就诊。小伙子是在家人搀扶下来到医院的,其实,他的病说起来也不复杂:反反复复腰痛,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杜鹏斌决定给小丰做腰椎侧隐窝阻滞治疗,缓解疼痛症状。消炎镇痛液穿刺到椎管内受压水肿的神经根周围,平卧半小时后,再次站起来的小丰感觉到一种久违的轻松,他自己走回家了。术后随访中,小丰连声道谢:“太感谢北京的医生了!”杜鹏斌这次看似简单的治疗,填补了昆玉市慢性疼痛性疾病诊疗的空白。“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病,今后,95%以上的患者在昆玉市就能缓解疼痛,正常生活了。”

杜鹏斌把麻醉技术推广到更多科室,于是,这里有了昆玉市首例无痛胃镜检查、首例无痛超声检测下输卵管通液术。在杜鹏斌和其他医生的集体护航下,昆玉市人民医院外科完成了本院医生操刀的首例手术。

创下首例纪录的还有眼科。在北京援疆医生、眼科专家韩金华到来之前,这家医院没有眼科。这意味着眼病患者必须要到70公里外的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才能得到治疗。有一天,急诊科接诊了一名复合伤患者,他的眼外伤难住了医生。他们试着请韩金华去看看。“眼内角膜异物。其实就是玻璃碴子扎到了角膜。”虽然眼科设备条件有限,但从医20多年的韩金华轻松地完成了这台眼外伤小手术。

11名来自北京的专家,分布在11个不同的科室,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集体发力,提升着昆玉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

当医疗成为“高地”,人民才有更多获得感。2019年,北京援疆医疗队在昆玉市人民医院第一次开展分娩接生工作,这座年轻的城市迎来第一例在本地出生的宝宝。第一声婴儿的啼哭,揭开了昆玉市独立开展分娩手术的新篇章。今年5月24日,3名本院医生共同为一名57岁的女性患者成功实施了阑尾切除手术,实现了本院医生团队独立完成手术“零的突破”。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共安排医疗援疆项目45个,支持资金5.85亿元,助力和田地区“一市三县”、兵团第十四师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精准健康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中医针灸#腰椎间盘突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