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2元能买千张涉隐私人脸照,整治“信息黑产”刻不容缓

2020-10-27新闻20

摘要

中青快评

“隐私换便利”的交易很多时候并不划算。

10月26日,央视新闻《一问到底》栏目聚焦人脸识别与个人隐私议题,推出专题报道。报道重点提及的“2元钱就能买上千张涉隐私人脸照”“人脸信息可能被用于洗钱、涉黑”等新闻事实,令不少网友大为惊讶,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这也让“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度登上了舆论争议的舞台。

网民对隐私的担忧与焦虑,自打互联网普及以来,便一直如影随形,与IT产业的发展几乎同步。每当有更加先进、便利的技术在网上大规模应用时,想要享受新技术好处的网民,就不得不将自己的部分隐私上传到网络空间,以此作为一种“交换”。有些时候,让渡隐私是使用这些新技术的必要条件,也有一些时候,采集隐私纯粹是服务提供者向用户开出的“价码”。尽管在采集隐私时,采集者永远信誓旦旦地宣称,他们不会将用户隐私挪作他用,但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任何信息到了网上,都很难得到100%的安全。

近年来,随着IT产品应用范围的扩大,各路信息技术服务提供者都不断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由,向用户索要更多、更深层次的隐私。与此同时,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也逐渐加强。人们开始明白:“隐私换便利”的交易很多时候并不划算。这两股社会趋势迎头相撞,形成了一场“要技术还是要隐私”的大讨论。在这一背景下,异军突起的人脸识别技术大规模投入应用,难免引发更多人的警惕。

“2元钱就能买上千张涉隐私人脸照”,听起来十分吓人。事实上,对于熟悉国内互联网“信息黑产”问题的人而言,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新闻,而不过是既有问题的最新表现形式。此前,有关部门时不时便会查处一些动辄涉及数千万乃至上亿条个人信息的隐私买卖案件,几千张照片对那些资深的“信息贩子”而言,自然是信手拈来。

从这个角度上看,治理“信息黑产”的紧迫性一直在不断提高。为此,有关部门还应认识到: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断增加,“信息黑产”早已不再是一般经济犯罪,而是公共安全的一项重大威胁。越早对其出以重拳,便能越早为社会进步扫清隐患,保护公众的隐私与各方面的安全。

从国内外既有经验上看,要有效整治“信息黑产”,必须要从法律与技术两端同时发力。其中,在法律端上,有关部门还应及时研判“信息黑产”最新动向,及时调整、新设法律,通过严格限制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获取、利用、泄露用户隐私的方式,为业界提供价值引导,订立惩戒条款,形成有效威慑。在技术端上,企业与IT技术研究者则要在“保护隐私”这项价值观的引导之下,积极推进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为广大用户构建起足以阻挡不法之徒侵袭的网络护盾。

撰文/杨鑫宇

编辑/王钟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个人隐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