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墨》知道,最近大家都很闹心:酷暑来袭,汗流浃背,寸步难行,恨不能24小时“宅”在空调房,享受岁月静好。忽然一想,古代没有电,怎么避暑?
是啊,在古代,因中暑而亡的名人可不少,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是其中之一。苏轼被贬荒蛮之地海南岛,幸遇朝廷大赦,恩准北归。不幸的是,此时苏轼年老体衰,正值酷暑高温,终因旅途劳顿中暑。对于这种小小疾病,当时却并无有效抢救措施,苏轼10天后离世。另外,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都是因中暑生病而去世的。
达官贵人如此,普通百姓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古人也发明了许多避暑神器,那些黑科技,环保又节能,简直是逆天式的脑洞大开。有兴趣的朋友,不妨随《军墨》参观一番。
1、室外空气动力空调——“风扇车”
炎炎夏季三伏,普通平民百姓,家家有“手动空调”,人手一把蒲扇,睡草席、吃凉茶,实在无法抵御热浪侵袭,只好井水冲淋、池塘野浴,混小子甚至脱光衣服,放飞自我。但是,对于宫廷皇室、富贵人家,会使用“室外空气动力空调”——风扇车。早在汉朝时,就发明了这件神器。任何先进科技都会首先应用于军事,“风扇车”也不例外。一开始是用来打仗的,后来“军民融合发展”,成为民间全自动消暑神器。
2、半自动冰箱、空调一体机——“冰鉴”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们买冰棍吃,都是从自行车后座的箱子里取出, 很像古时的“冰鉴”,但远赶不上“冰鉴”的科技含量。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发明了“冰鉴”,说白了就是古代的冰箱。结构里外两层,外层放冰,里层用来放冰镇解暑食品。“冰鉴”的外壳上开几个小孔,放室内时,借助这一冷气排出系统,成为避暑神器。古时候,宫廷与富豪会在严冬时收集海量冰块,储存在地底深处地窖中,夏天的时候拿出来,以备解暑之用。
3、室内中央空调系统——“深井冰”
我们去参观一些古代大院的时候,会很好奇,许多房间的地上总会有一个洞,真是莫名其妙。就是上面图中的样子。《军墨》后来才明白,这是古人的“地气空调”,有人把它叫作“深井冰”。据考证,这是曹操筑邺城的时候,发明应用的避暑之法。明清时期,开始广泛使用这种“空调井”。基本方法是,在厅内或房间中,深挖土井采集地下凉气。明朝文人高濂《遵生八笺》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4、雨淋式建筑降温模式——“自雨亭”
谁说古人不注重科技?他们确实挺敢想的。比如这个“自雨亭”,基本思路很开阔:要从根本上解决多数人的避暑问题。同时给许多人降温比较难,那就直接给整座房子降温!早在大唐时代,“自雨亭”在富贵人家就已比较常见了。“自雨亭”,名副其实,就是不停把水浇到屋顶,好像天降雨水,利用水循环,带走大量热能,这一切都是自动的。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军墨》不知道,好似没有明确记载。
5、地下冷气贮藏基地——“冰窖”
古代降温避暑,最常用的“大杀器”,还是冰,冬器夏用,大量建造“冰窖”。大约3000多年前,商代就开始这项工程。1976年,秦雍城遗址考古,曾发现春秋时一座冰窖,其藏冰量达190多立方米。古代冰窖都建在地下,隔绝阳光和空气,冬天时候把冰放进去,由于冰窖深达地下,密不通风、没有光照,可以长期确保冰块不融化。古代朝廷中,设有专职官吏,具体负责寒冬凿冰储存、夏季取冰避暑使用。
6、味美价廉的古代“冰激凌”——“冷饮”
周朝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负责冷饮制作。春秋末期,诸侯喜饮冰镇米酒。唐代出现“冰商”,宋朝人开始制作“冰酪”食用。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赐他“冰酪”,他把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二百年后,这项技术传入法国,又传到英国。英国人加以改造,制做出了“冰激凌”。1700年前后,“冰激凌”传入美洲大陆。1851年,美国人开办首家“冰激凌”工厂,“冰激凌”开始普及成为消暑降温食品。
在这个炎炎夏日,《军墨》无比感激后羿,如果不是他射掉9个太阳,再好的避暑神科技都没用。另外,也要感谢一个比较难记的名字:威利斯·开利,他发明了空调。
但《军墨》感到:心静自然凉。阳明先生说,必外无物。古代的文人骚客,在异常艰苦的自然条件下,都炼心炼意炼志,静心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不管外面热浪滔天,内心自会清凉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