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辽国统辖下的幽燕十六州,彬彬无异于中华

2020-10-27新闻36

《辽史·太祖本纪》“辽之先,出自炎帝……大度寡欲,令不严而人化,是为肃祖。”,辽国契丹民族是华夏民族重要成员。

从契丹民族兴起,契丹八部形成到大遼立国,再到耶律大石西亚建立西辽百年,历经千年。

元朝人编写的《辽史》,是我国目前承认的24部正史之一,它记载着辽国与西辽一共300年的历史。

“赵宋立国三百余年,辽金二代与之终始”。

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效仿唐王朝建立了一套国家体制。在临潢称帝,国号为“契丹”。 临潢是现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即辽上京。

阿保机出身契丹贵族世家,是有雄才大略的可汗,他任用汉人韩延微等人为谋士,对契丹进行了″定配偶、教垦艺、树城郭、分市里、设榷务、铸钱币、创文字“等等一系列的改革。

其子耶律德光在位时期,改国号为“辽”。《金史》称:“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

唐朝未年,中原地区混战不己,″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契丹也乘机掠河北地区,″攻陷城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

938年,契丹得到幽燕十六州后,“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非亲王不得主之,以招徕中国之人”,升幽州为南京,将时为新州的河北涿鹿改为奉圣州。

辽南京辽南京城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郊广安门外,马莲道卢沟桥乡境内。是辽代重要的陪都,又称燕京。

燕京“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城中之半”。“燕蓟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也。”。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宋太宗北伐时下诏:“岂可使幽燕奥壤犹为被发之乡,冠带遗民尚杂茹毛之俗”。

宋朝官员路振《乘轺录》载:“太宗皇帝平晋阳,知燕民之徯后也,亲御六军,傅于城下。燕民惊喜,谋欲劫守将出城而降。太宗皇帝以燕城大而不坚,易克难守,炎暑方炽,士卒暴露且久,遂班师矣。城中父老闻车驾之还也,抚其子叹息曰:“尔不得为汉民,命也。”。

苏轼:“昔太宗皇帝亲征幽州,未克而班师,闻之谍者曰:幽州士民,谋欲执其帅以城降者,闻乘舆之还,无不泣下。且胡人以为诸郡之民,非其族类,故厚敛而虐使之,则其思内附之心,岂待深计哉!”。

幽燕汉民,就这样被宋王朝抛弃了。

辽国和大宋打了几十年的战争,互有胜负。据《辽史》记载,曾在十三天内,宋辽打了四场大仗,辽史载入史册,宋史则只字不提,《辽史》:“是两役也,辽亦岌岌乎殆矣!”。

在辽圣宗时期,萧太后摄政。辽军攻宋,大宋朝宋神宗亲自督战,两军出现相峙局面。

辽国汉臣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国与北宋王朝订立了″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邦,以白沟河为界,两国罢战修好,通商往来。

宋代王安石的《白沟行》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和约签订后,两国互派使者,庆吊相通,已成常例。宋朝往往妙选享有盛名的文臣出使,以彰显文化的优势,苏辙的《燕山》:“哀哉汉唐余,左袵今已半”“中原但常治,敌势要自变”。

欧阳修出使辽朝期间,受对方礼遇有加,遂写下名作《奉使道中五言长韵》,把原本中原人眼里“其无礼顽嚣,于诸夷最甚”的契丹人,称赞为“讲信邻方睦,尊贤礼亦隆”。

辽国不同于管理松散的匈奴汗国、突厥汗国,契丹人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辽国得到幽燕十六州后,明智地采用了 “胡汉分治”的政策。

将官僚机构分为管理契丹和奚等民族的“北面”官,及管理汉人的“南面”官,“蕃(法)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辽国与北宋对峙时,出现了一个词“幽燕汉人”, “汉人”一词源自汉朝,后来成为周边少数民族对原汉朝管理之下的“郡县之民”,即汉民族的称呼。

自魏晋以降,“汉人”、“汉儿”频频见于史料:“又汉人为居,终不于无水草之地筑城郭,立郡县也”、“虏前后奉使,不专汉人,必介以匈奴”等等。

唐朝诗词中也有“汉儿尽作胡儿语”的诗句,到了辽国时,契丹谓峤曰:‘夷狄之人岂能胜中国?……子归,悉以语汉人,使汉人努力事其主”。

《辽史》,辽太祖曰:“吾修文物,彬彬无异于中华”。

辽国贵族对汉文化和汉服,备受推崇,从崇拜唐朝诗人,到后来推崇宋朝文豪们的佳篇名作,有的诗作在宋朝尚未流传,却已为辽国人文所得。

宋真宗年间,契丹使人至宋,“言本国喜诵魏野诗,但得上帙,愿求全部”,真宗始知其名,“将召之,死已数年。搜其诗,果得《草堂集》十卷,诏赐之”。

早在920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参照汉字创制的契丹文字,约有三千余字。由于契丹境内的汉族都使用汉文,契丹贵族大都通晓汉文,并以汉文为尊,契丹文使用范围有限。

辽国灭亡了,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并帮助创造女真文。金章宗1191年,金章宗:"诏罢契丹字",一共使用了二百多年。

汉服对辽国的冲击力很大,打破了“番臣皆胡服”的风俗,契丹官方服饰越来越汉化,书中记载 “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失”。

路振奉使契丹所作《乘轺录》中有“俗皆汉服”,“国母当阳,冠翠凤大冠……衣黄锦青凤袍”,承天太后的服饰装扮与大宋皇后的配置雷同度很高。

经过几代汉化,到辽道宗时,他对汉家文化的钟情“愿后世生中国”。在他推动下,辽国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在四年一次的正常科举之外,还增设“贤良科”的恩科考试

在辽的中京,设立国子监。在全国所有州县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并按最高利益祭祀孔夫子。同时,道宗继位之初,便诏告天下,从皇帝本人,到南北所有官员,在国家重大典礼上,一律穿戴汉家冠冕。

辽道宗的诗

昨日得卿黄菊赋,剪碎金英填作句。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辽国最后的天祚帝之妃萧瑟瑟,生活在辽朝末年,忧国伤时,作歌诗讽谏天祚帝。

勿嗟塞上兮暗红尘,

勿伤多难兮畏夷人。

不如塞□邪之路兮,选取贤臣,

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

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

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

养成外患兮嗟何及,祸尽忠臣兮罚不明。

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畜兮爪牙兵。

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犹向宫中兮望太平。

后妃用汉赋诗歌,分析了当时辽国面临的危亡形势。实为难得的汉文化涵养。

#辽宋夏金#辽国#契丹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