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秦国分别出了两个名相,一个是管仲,一个是商鞅,这两人皆为本国的壮大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管仲和商鞅在某些方面的政策有相似之处,不过在商业领域,二人的态度可谓是大相径庭。
管仲像
管仲十分重视商业发展,大力在齐地发展商业,而商鞅却非常厌恶商业,用多种手段重农抑商。其实,两人对于一件事物的不同看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密切的关系。商业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关于商业和社会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汉朝初期吕后的执政时期来略知一二。汉朝建立初期,商业基础极其薄弱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不过也有人说汉朝比起秦朝,更像是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这是因为秦朝的寿命太短,很多政策还没有得到时间的检验,而汉朝承袭秦制,有足够的时间去论证其真伪。
商鞅像
由于秦二世胡亥的无能,秦朝建立不久便宣告灭亡,随后天下就进入了楚汉争霸牵头的诸侯乱战。汉政权在经过了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后,终于完成了一统大业,然而新建立的汉朝百废待兴,根本没有时间形成自己的统治风格,所以许多秦朝的政治体系就被全盘接受,直接应用。
在这些政策中,就包括了从商鞅执政时传下来的重农抑商: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
重农抑商的策略,虽然有其局限性,然而在重视武力攻伐的秦国却取到了不错的效果,因此被历代秦王奉为圭臬,就连秦始皇也不例外。开明如始皇,他在灭六国后,推行了多种政策,比如车同轨、书同文等等,包括进一步鼓励了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然而却也没有为商业松绑。
史料记载刘邦厌商
在这段时期,严苛的《秦律》进一步限制了百姓经商的可能,全国适龄的劳动力,不是在修驰道、皇陵就是在戍边,剩下的只能在家务农。
再加上秦末汉初这段时间战争频繁,社会基础设施遭到损坏,人口因为战争而凋零,传统的商业强国(陶邑周边的齐宋)皆成为秦朝疆土,商业陷入停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吕后明确释放信号,鼓励商业发展
汉朝初期这段时间,可以简单地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祖执政期,第二阶段是惠帝执政期,第三阶段是吕后执政期。
在高祖时期,这位戎马一生的老人将精力放在了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对抗匈奴上,至于政事他一概交给了萧何,萧何是秦制的坚定支持者,因此这段时间的商业发展基本为零。
在惠帝时期,天下基本趋于稳定,于是惠帝的执政方针便侧重于发展民生,改善经济,他不仅否定了高祖对于商人的偏见,更是提出了鼓励商业的发展政策: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
惠帝鼓励商业发展
按理说鼓励商业发展是惠帝最先提出的,可是不幸的是,英年早逝的惠帝无法看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而按照过往的经验,这种新政很容易因为提出者的去世而改变。
好在第三阶段的吕后具有深厚的政治经验,没有轻易否定前人的政策,继续贯彻了惠帝的思路,通过释放明确的信号,进一步鼓励商业发展。
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政策,其关键因素就在于连贯性,如果朝令夕改,便会令执行者心生忌惮而难以实施。在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刚提出来时,许多有经商意识的人只敢远远观望是否能够得到落实,他们害怕贸然转投商业,会成为被政治绑架的对象,伤害自己的财富,因此当吕后继续肯定了惠帝的政策后,才有胆大者开始行动,为商业复兴奠定了基础。为何商业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商业的本质是货物的交互和流通,为什么这种行为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呢?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齐地有两个村庄,一个村庄产麦子,一个产豆子,产麦子的村民偶然吃到了豆子,觉得这种食物非常美味,于是便带着种子回来种植,可是他们缺乏伺候豆子的经验,穷尽一年时间和精力,不仅豆子颗粒无收,而且麦子也疏于打理而歉收了。
吕后鼓励商业发展
假如有了商业,那么种麦子的村民在麦子丰收且多到吃不完的年份,可以用麦子去交换豆子,在得到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也减少了麦子的库存,避免了麦子发霉腐烂的风险。
而用麦子交换豆子的过程中,会衍生出商人这种职业,商人依靠商品的差价获利,因此这部分人口会让出更多的耕地,使得纯农业人口的人均耕种面积更大,收获更多的麦子。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商业行为可以确保生产者的利益更大化、避免浪费并且创造出新的产业空间,因此商业也被称为社会的粘合剂,其可以有效避免过多的资源被浪费,也可以产生纳税,对官方和民间都有重要的作用。
齐国以商业立国,鼓励百姓取山海之利并用于交互,这种做法非但没有减少国内的粮食收入,还因为率先掌握了许多商品的定价权,从其他国家收获了一波农业红利,将本国打造成强国。
很明显,吕后吸收了齐国发展的经验,鼓励商业,让利于民,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丝绸之路就是商业对社会促进作用的体现
商鞅之所以重农抑商,并非他对商业有天生的憎恨,而是在他的变法体系中,战争是第一要素,足够的兵源和保障部队作战的粮草才是重中之重,而商业发展所积累的财富,在他看来是可以通过战争手段掠夺的。因此他才以行政手段压制商业,鼓励农业发展。
这种做法看似有道理,然而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端,那就是成本问题。秦国只有在掠夺财富超过军事开销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逐步提升国力,如果成本超过掠夺的财富,国力反而会走下坡。然而极端的是,秦国在一系列的战争中战无不胜,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掩盖住了变法中存在的隐患。
因此商鞅的行为,本质上可以看成是小国在逆境中的放手一搏,和大国平稳的发展方针有着巨大区别,因此吕后鼓励商业的行为,将汉朝领回来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参考文献:
【1】《史记·吕太后本纪》
【2】《管子·乘马》
【3】《商君书·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