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月17日,在陕西大礼堂,绥德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赵山学代表绥德县人武部领取了陕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承载着他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心血与汗水,这既是对他工作的褒奖,也是对部队参与脱贫工作的充分肯定。
矢志不渝守初心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是“焦裕禄精神”的概括,也是赵山学报国为民的行动指南。28年前,从河南省兰考县参军入伍的赵山学,曾暗下决心要把焦裕禄精神带进军营。从戎以来,无论他走到哪里,始终秉承强烈的爱民、为民情怀,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当中。
在绥德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赵山学依然用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深沉大爱,继续学习、传承、践行着焦裕禄精神。2015年7月,他被陕西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拥政爱民模范”荣誉称号。近年来,他积极投身到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当中,绥德县郝家桥村开展精准脱贫定点帮扶工作,2020年5月,被郝家桥村授予“荣誉村民”称号。
建设阵地促发展
郝家桥村位于绥德县城西南10公里处,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属于典型的贫困村。赵山学到绥德任职后,主动请缨,要求包抓郝家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并从此与郝家桥村这个特殊的“阵地”结缘。
帮扶伊始,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长期在郝家桥村驻村蹲点,白天走进村民家里、田间地头征求群众意见,了解村情和贫困户情况。晚上与村干部座谈沟通,商讨村子发展大计。在了解到郝家桥村“两委”活动阵地办公设施落后、环境较差的情况后,他积极协调项目、筹措资金,为村里购置了办公及生活设备,极大地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为强化村“两委”班子的号召力、战斗力,他又协调人武部机关党支部与村支部结成共建对子,一起学习、搞活动、上党课,带动村“两委”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志智双扶促增收
为了让郝家桥村的贫困户早日脱贫,他根据郝家桥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贫困特点等因素,在党建、产业、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展开帮扶,作出“郝家桥村不脱贫,子弟兵绝不收兵”的庄严承诺,带领人武部的干部职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志智双扶,着力发展产业,改善民生,短短几年间就让郝家桥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通过调研论证,他发现郝家桥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土地经过改良后,适合种植特色农作物,于是便协调绥德县扶贫办和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因地制宜,在村里投资建起60多座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种植蜜桃、核桃和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作物。刚开始,贫困户因缺少技术,都不敢承包种植。赵山学就指导63岁的村民郝志奇承包了一座大棚,种植陕北特色小蜜瓜,并发动其他村民一起种。
如今郝志奇的蜜瓜成为远近闻名的香饽饽,一斤最高能卖30元,去年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至此来取经的村民络绎不绝。面对大家的致富决心,赵山学请来农技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并编印实用技术手册发到贫困户手中,帮助掌握技术,促进增效增收。
挥洒真情为人民
郝家桥村部分村民长期被腰腿痛、高血压等疾病困扰。赵山学急群众之所急、帮他们之所盼,协调绥行县卫健局、县医院的医务人员定期到村里进行义诊,宣传保健常识,帮助村卫生所补充医疗器材,协调医务人员到县医院参加培训,同时安排民兵医疗小分队进村入户送医、送药,使村民的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贫困户侯志荣老两口原来靠种地生活,住的窑洞是土窑洞,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早已残破不堪,成了危房。赵山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组织民兵帮助侯志荣修起了美观坚固的石窑,帮他家置办了几件急需的家具。在赵山学的帮扶下,侯志荣早已脱贫,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侯志荣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家,还购买了机器,办起小型磨坊,给附近的村民加工粮食。老伴也进入村里的公益岗位就业,两人年均收入3万多元。侯志荣养殖、种植、加工样样精通,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侯志荣和赵山学也成了关系要好老熟人、好朋友。
再穷不能穷教育
为了不让一名贫困适龄儿童辍学,赵山学协调人武部3名团职干部与3名贫困小学生建立起“一对一”挂钩帮扶关系,保证不让贫困儿童失学。针对郝家桥小学刚刚建起争需一批学生午休床铺和被褥的实际情况,他及时对接榆林军分区,置办了价值10万元的午休设施和用品,还建起学生午休集体宿舍。他在学校建起“国防教育文化墙”,校园里随处能看到简单易懂的英模小故事,图书室里摆满了各类书籍和报刊。目前,孩子们的课本费、伙食费、校车费、住宿费全免,可以在宽敞温馨的环境里安心学习。
如今,郝家桥村的面貌发生了大变样,背后的黄土坡已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村民家家户户住上了石窑洞。脱贫群众有的承包大棚种植了瓜果蔬菜,有的搞起了互联网+带农货,村里各项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村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文图/通讯员 王树宝 雷楠 李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