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简答题预测押题

2020-10-27新闻26

原标题:中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简答题预测押题

中学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信息化。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个性化。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5.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6.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 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文化传统;

④人口。

(2)人的依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9.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0.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1. 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 美育的内涵及任务

(1)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造能力;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13.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14.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15.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16.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17. 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18. 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19. 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20.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1.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2.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23.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24.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5.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6. 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7.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28. 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9. 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0. 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31. 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智能。

(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 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 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33.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4.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35.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6. 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7.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38. 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心理学

2

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2)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3)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4)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防止遗忘的方法(如何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6.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7.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8.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9.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10.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1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3.学习策略的分类

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14. 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 7 岁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15.简述最近发展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16.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情感产生晚。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17.情绪调节的方法

(1)敏锐觉察情绪

(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3)正确调整情绪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18.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19.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1.5 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20.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21.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知:道德认知亦称道德观念。道德认知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抑制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2.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23.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24.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2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6.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27. 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28. 榜样示范法的运用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前进的明确方向和巨大动力。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29. 道德修养法的运用要求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30.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组建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2)核心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3)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多数学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须外在监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

(4)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31.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2. 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3.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34. 教师成长的历程

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教师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上。

(2)关注情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将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35.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学生#教学#资格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