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二战时南洋华侨机工:重温被遗忘有卫国者铁血故事

2020-10-27新闻6

“中国有千百条公路,数不清的桥梁,然而没有哪一条像滇缅公路,也没有一座像惠通桥那样可以载入史册。”这是中国著名作家、二战时期任战地记者的萧乾留下的评价。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后,直至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对外通商口岸被切断,不久,日寇又在越南海防登陆,切断了我国对外供应线———滇越铁路。于是,物资运输全部仰赖滇缅公路。

1938年战争态势

20万民众血肉筑成的生命线

为了让国际援助的物资与军火能送到中国内陆。急需一条新的运输通道,于是在1937年底中英三国会商后,决定修建从西南门户昆明到缅甸腊戍的公路。这条路全长1147.4公里,被称为滇缅公路。

由于国内工程机械设备绝大部分都输送到战场,在缺乏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当时20多万名中国劳工在原始密林、高山峡谷间,遍布毒虫猛兽,还可能碰到泥石流,用手一寸一寸将路抠出来,可谓一寸公路一寸血。

赤子丹心 忠魂报国

由于国内运输所需的司机及相关技术人员十分稀缺,即使滇缅公路修好,也会面临有路无车可以运输的窘况,为解决这个问题。

当年西南运输处总部负责人宋子良请求著名华侨陈嘉庚,在南洋华人侨中招募各种技术熟练的工人,尤其急需驾驶人员。

1939年2月,爱国华侨领袖、南侨总会会长陈嘉庚先生发出了“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与国家一同战斗。

当年志愿回国援助抗战的华侨前后共有3192人。他们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后世称为“南侨机工”,先后有9批回国。

通告强调“事关祖国复兴大业,望各地侨领侨胞能出一份力.......”。这则紧急通告迅速在拥有800万华侨的南洋迅速传播,当时准备征召500名司机,50名修理技工。但是得到南洋华侨非常热烈的响应,一时报名者达3200余人。

这些海外赤子,有年仅13岁的张伟民为了加入南侨机工,偷偷改大年龄,离开家人远赴云南。还有的年龄不符,虚报岁数才得以被征召;有的忍痛告别未婚妻而奔赴抗日疆场;有的已经结婚却毅然别妻离子报效祖国;有的因家长不同意,改名换姓瞒着家人参加机工队伍……

其中有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学校女教师白雪娇,为了瞒过父母,故意化名施夏圭,临行前给父母告别信: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虽然我的力简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虽然事隔90年,现在看信中内容,仍然能让人热泪盈眶。为了报国,放弃优越生活毅然选择报名回到烽烟四起的祖国着实让人感动。

除了放弃优越条件有的女教师,还有离别结婚没几个月的怀孕妻子,由于牺牲,孩子一辈子也没见过父亲。

还有由于年纪不符合的,就多报几岁,超龄的则设法减掉岁数。他们分批取道安南或缅甸进入云南。南侨机工是南侨总会除组织华侨捐款、捐物之外,以华侨人力支援中国抗战的重大贡献。

还有一位被时人誉为“当代花木兰”的巾帼英雄——李月美。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1918年生于马来亚槟城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李荣基是一位华侨商人。为了能够加入南侨机工回国抗战,这位“女娇娥”巧扮男装,机工同伴们一直都不知道这位战友竟然是个姑娘。直到1940年,李月美在滇缅公路上翻车,被另一位过路的南侨机工杨维铨相救送到医院,医生才发现她是女性。此后,李月美的传奇被媒体报道,“当代花木兰”的佳话传遍海内外,何香凝女士特题写“巾帼英雄”四字,赠李月美作永久纪念。

以生命打通“抗战生命线”

在滇缅公路从1939年投入使用到1942年被日本截断三年间,据统计运输物资共45.2万吨,而当时所有的国际援助约50多万吨,这意味着九成以上物资都由此运到中国。

这三千多运输雄兵为赢得中国战场胜利功不没。然而在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上,当年的南侨机工面临三道“夺命关”。

首先是“恶路关”,用险也不足以形容滇缅公路的复杂和通行艰险,蜿蜒在横断山脉纵谷区,海拔自500米至3000多米,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险谷、深流,令人惊心动魄。稍有不慎就可能就掉下让人粉身碎骨的悬崖,雨季的暴雨更令山路险上加险,在这种条件下行车,几乎每天都有人遇难。

其次是“疟疾关”,滇西至缅北一带,是世界上有名的“烟瘴之地”,毒蚊猖獗,恶虐流行,加上当年战时药物很吃紧,不幸染上疟疾,可谓九死一生。很多人没挺过来,就葬身在滇缅公路上。

最后是日本人的敌机轰炸,作为当时国内抗战物资的运输要道,滇缅公路自然成为日军的“眼中钉”。为切断滇缅公路,日军专门组成“滇缅路封锁委员会”,重点对怒江上的惠通桥和澜沧江上的功果桥等要地进行狂轰滥炸。

但南侨机工们不畏艰险,前有险路恶瘴,头上有敌机轰炸,拼命地为祖国抢运抗战物资,前仆后继。在3192位机工中,就有1000多位南侨子弟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坟墓都是朝着南洋方向,永远遥望亲人。

被迫炸桥,血洒滇缅路

1942年初,日军攻入云南南部,如果从惠通桥渡过怒江,不超10天可即达昆明,严重威胁陪都重庆安全。

惠通桥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的“战略吊桥”。因此不惜代价阻敌于惠通桥西岸。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唯有炸毁惠通桥从以达到阻敌目的。

5月5日炸断怒江上的惠通桥。令人心痛的是,有些机工没来得及过江,被留在怒江以南,惨遭日军追杀,有些人抱上轮胎,跳下湍急的怒江。

英雄流血又流泪,悲伤逆流成河

“海外归来志未酬,风尘仆仆群山头。轮盘日夜无停息,不复山河誓不休!”这是南侨机工第十一大队倪鸿声1940年5月写下的诗句。

因惠通桥被炸,日军被阻隔在怒江以西,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运载军火的任务无法继续下去了,遂处于解散状态。

由于当时国民党当局对华侨的政策很不周全,惠通桥被炸后,就不管华侨的死活了。

归国参战三年的南侨机工集体失业,两手空空,各谋生路,他们际遇各不相同。有的在云南美国空军招待所端过盘子,有的应召继续从事军事运输,有的投奔八路军,有的成了抗日各军的翻译员和情报人员,最惨的是有一些机工染上毒瘾,落魄潦倒,还有饿死、冻死、病死街头,这些悲剧让人不忍目视。

然而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与“南侨机工”的英名沉寂了近半个世纪。在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他们的可歌可泣的事迹逐渐被人们获知。

我们重新认识到南侨机工的事迹是华侨抗日救亡的一座不朽丰碑,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华侨们共同记忆,是海外炎黄子孙血脉中割舍不断的情谊。他们3192个英雄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世界大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