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危中育机 变中寻机 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瞄准“四新一聚”

2020-10-27新闻27

今年1-9月,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完成总税收入66.9亿元,同比增长0.37%;地方税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4.1%;工业产值281亿元,同比下降4.3%;固定资产投资23.3亿元,同比增长56.1%。

找准方向 招大引强

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

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保存量、促增量、抓平衡是今年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宗旨。通过形成“5+1”即500个中介、100个优质平台的密集招商网络,将招商平台延伸到更多城市,立足产业抓招商,紧扣生物医药、美丽健康、宠物经济、中医药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智造等行业,切实把招商引资想在脑中、抓在手上、落在实处,形成“抓住一个、引进一串”的产业集群效应。

加大人力物力设置北京、广州办事处,发挥平台优势,多渠道搜集项目信息、高效率跟进意向投资企业,用心用情做好对接服务,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接洽沟通。今年1-9月,引进服务贸易型企业14000余户,实现税收20多亿元。

通过分组服务、分类跟进,明确责任、确定目标,积极梳理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为在谈项目签约落地“铺路架桥”。同时,明确各项目跟进人员工作职责,将工作任务细化到人,及时解决项目在谈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建立责任清单。目前,在谈的土地项目和厂房项目共有米思米、一本生物等30余个。

面对疫情倒逼催生出的新业态、新模式,开发区也顺时应势加以支持引导。比如将“美谷美购·跨境购”的常态化运作机制作为线上线下相融合方式研究实施,进一步打响“跨境购”品牌效应。同时,充分发挥综保区特殊政策优势,加快“一平台、三中心”建设,瞄准电商企业及服务平台,打造跨界融合产业生态圈。

凝心聚力 精准施策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推动“企业服务”做实做优。立足“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和“有效性、连续性、针对性”的“三化、三性”服务理念,不断探索优化营商环境新路径。通过进一步深化“保姆、管家、顾问、政府”四位一体服务理念,真正发挥好“驻企店小二”制度,实实在在为企业帮在难处、干在实处。采取上门走访、实地调研、现场办公等形式,从企业“难点、痛点”入手,真正了解在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意见建议,畅通政策“最后一公里”服务。截止9月底,“驻企店小二”共走访服务企业8434家次,共收集问题332条,其中已解决325条,解决率98%。通过进一步完善环保、安全生产、创新创业、融资协调、政策支持、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第三方服务平台,以专业能力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树立“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服从项目走、一切为了项目干”的原则,把项目建设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以“四个一批”为载体,不断激发项目建设新动力。紧推东方美谷3号地块项目工作,加快综保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发挥未来空间职能,积极与自贸区管委会沟通,力争在新片区拿地开发,主动出击寻求发展机遇及空间。围绕签约项目抓开工,为企业搭建绿色通道,提供高效服务,打通行政审批和项目建设的瓶颈;围绕在建项目抓推进,整合资源、集合力量,做到协调机制常态化、服务贴心化、落实节点化。抓住关键人、关键点,相关业务部门合作联动,实行挂图作战,特别在解决项目规划、土地、环评等环节建立项目约谈机制,全力以赴保持项目跟踪高粘度、项目推进大力度、项目研究有深度、项目服务显温度。今年已竣工、已开工、获地拟开工、新增改扩建、洽谈中的项目总共50余个,总投资超150亿元。

提升“园区品质”宜居宜业。产城融合是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和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园区环境再升级。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推动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用于发展具备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增长动力转化。加快推进综保区、沪杭公路两侧规划修编和陈桥路、公谊路等道路改造,通过环城北路景观样板段及肖塘路口袋公园建设,加大推进硬环境建设,营造水清、木秀、花艳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升开发区对外形象。

城市品位再提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东方美谷大道、沪杭公路两侧十字型现代服务发展轴。优化开发区功能布局,统筹产业发展、居住、商业服务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职住融合、产居融合。以轨交5号线奉浦站为中心,引进和丰富商业业态,增加中高端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占比,加强业态管控。探索适合开发区产业特点、服务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扶持发展创新创业区域平台,通过鼓励研发设计、信息技术、专业检测检验、金融、审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相互渗透、一体发展,提升开发区配套功能品质及内涵品味。

产业结构再优化。以啃硬骨头的精神气合围合力,狠抓低效企业清退,利用联合执法等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发展,及时调整“二房东”等转租现象,加大力度扶持新产业、新业态要,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转型。重点开展“两路两村”低效企业整治工作,通过盘活存量、补齐短板,引导劣势企业产业升级,推进园区整合提升。三季度,开发区完成50余家计500余亩土地转型,地块企业转型认同度和方案实施度完成率均达到100%,全面完成市级转型项目和区级目标任务。

强化创新 多元转变

全力提高自身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当前,开发区自身发展重点是从“建设开发区”向“经营开发区”转变,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不断加快对外投资步伐,不断探索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

今年是开发区对外投资力度比较大的一年,通过启动“资本+资产”双轮驱动,将产业地产的有形资源转化成产业投资的无形资源,将产业地产和产业投资有机融合、产业协同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开发经营和产业投资,提高经营效益。

通过积极搭建各种产业投资运营平台,开展多元、多层次投资,推进产业地产商、产业投资商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经营能力。截止目前,开发区经营性资产物业收入上升明显,同比增幅超10%。

同时,开发区积极尝试以股权投资、工业地产投资和科创类项目投资为主的组合投资形式,加大对优质投资性房产投入力度,着力弥补产业投资短板,全年计划参与多个股权项目和物业投资项目。

在“十三五”收官冲刺、“十四五”谋划布局的重要当口,开发区正迎来战略深嵌入、区域大协同、自贸新集群的发展机遇期,更应准确把握自身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思考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我们将紧紧围绕“科技赋能、贸易服务、区域协同、产业投资、智慧治理”五大关键驱动力,紧抓“破瓶颈、调结构、加速度、提权重、收资源”核心思路,结合全区新一轮大发展的战略谋划,新格局、新思维、新定位,围绕“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独立新城”,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准自身的“标杆”,按照“四个优化、四个转变”,努力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业绩”,形成“新格局”。

(原标题:危中育机 变中寻机 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瞄准“四新一聚” 提前谋划科学布局 补齐短板奋力“抢跑”)

#开发区#四新#危中育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