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成果荟萃博览会

2020-10-27新闻17

10月23日至27日,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济南国际时尚创意中心举办。本届博览会以“全面小康、非遗同行”为主题,特别设立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来自全国各地的84个非遗项目、46个扶贫工坊携非遗产品参会,遍观博览会现场不难发现,“非遗+扶贫”的模式已成为各地传统工艺振兴的新路径。◎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天羿

游人用手机拍摄济南皮影

扶贫就业工坊集中亮相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居家就业、就近就业的独特优势,也是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之一。文旅部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2018年选定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一年以来,各重点支持地区陆续设立156家非遗工坊,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一批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做法。

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设立的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板块以七大地区为骨架,展示全国43个扶贫就业工坊和“鲁渝协作非遗扶贫”以及青海果洛、山西忻州、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成果,展示非遗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除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六大地区之外,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板块还特别设置了鲁渝扶贫专区,展示鲁渝非遗扶贫的成功实践。

广饶齐笔

非遗扶贫落地落实

2018年,按照山东、重庆两地文旅部门加强高层会商对接,精心谋划项目实施,推动市区县深度融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艺术交流、人才培养、非遗助力脱贫等方面取得成效。以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目标,鲁渝共建非遗扶贫主要依托非遗传统技艺项目,聚焦贫困户和残疾人就近居家就业,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

博览会现场,以壹秋堂荣昌夏布、夔州绣、彭水苗绣、黔江石鸡坨土陶、旗美人旗袍等非遗项目为依托的14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携作品亮相,将老手艺转化为新动力的非遗扶贫之路在重庆花开遍地。秀山县非遗扶贫工坊建于2019年,以当地手艺人培训后上岗的模式吸纳赋闲在家的学员就业,杨玉梅便是其中之一。“去年9月份工坊成立后我就加入到培训的队伍中学习织锦技艺,历经一个月学成之后就在工坊里工作了。”她告诉记者,相较于此前不稳定的收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收入相对稳定,平均每个月能达到2000多元,离家近的便利条件也可以更好地照顾老人和孩子。

从工作方式、收入和生活上的便利性等方面来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在当地,像杨玉梅这样因非遗而获得新生的人还有很多。记者了解到,三年来,山东共投入援渝资金1100余万元,重庆精心筛选出刺绣、编织、夏布、旗袍等15个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非遗项目,联合在重庆市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举办非遗扶贫培训班49期,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1个,培训带动贫困群众2363人,帮助695名贫困群众成功就业,实现产值4300余万元,达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广饶齐笔

双肩挑起技艺与生计

一头挑起技艺传承,一头挑起万家生计,非遗在助力脱贫的同时也推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此次来到现场参会的只是鲁渝非遗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王海涛介绍,重庆地区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主要分布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渝东南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少数民族地区,以山区为主;渝东北主要是三峡库区的贫困乡镇。整个非遗就业扶贫通过让有意愿的农村建卡的贫困户参加培训,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项目推广,目前能够实现每月收入七八百元到三四千元不等且相对稳定。从业方式有两种,一是居家式的,在家做好后统一回收产品,另一种是直接到工坊上班。”

木轮大车

历经近三年的探索,山东重庆两地携手共进走出了一条把“软资源”转化为“硬实力”,把老手艺转化为新动力的非遗扶贫之路。王海涛告诉记者,“目前整体效果不错,从非遗扶贫角度来讲规模还是挺大的,21个工坊基本覆盖了贫困地区。山东的扶贫工作给我们的非遗扶贫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根据这三年积累的经验、成果和山东的资金带来的基础,我们也会将非遗扶贫工作继续开展下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非遗扶贫发挥了传统技艺特有的优势,传承人传授贫困群众手艺,使他们掌握稳定的谋生手段。从亮相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非遗扶贫项目来看,非遗工坊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在全国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做法。以“非遗+扶贫”为依托,非遗传承引领着乡村振兴,也诠释着守艺复兴的新生。

#扶贫#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