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坤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位于沂蒙山区腹地,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4%。20世纪80年代,蒙阴县开始大搞荒山绿化、发展林果产业,如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4.69%,昔日荒山秃岭成了花果山。
记者:作为县级总林长,您推动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丽云:县级总林长责任重大,必须护好、管好、用好全县几代人艰苦奋斗换来的宝贵森林资源。
抓组织体系。2019年3月,蒙阴县在全市率先启动林长制改革。目前,全县有县、乡、村三级林长980名,所有乡镇都设立了独立的镇级林长制办公室,责任区域覆盖乡镇、村居、公益林区。我定期召开林长会议,研究林长制工作。各级林长每年都提报造林计划,能自行解决的自行解决,需要大面积造林、自行解决不了的,我牵头解决。
抓资金保障。把造林绿化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整合涉农资金,优先保障造林绿化。2019年列支600万元作为造林绿化专项资金,按照每亩600元标准补贴。今年标准提高到每亩1000元,用于林长制工作的资金已超1000万元。
抓督导落实。建立了林长、林长制办公室、林长会议成员单位三个层级的督查体系,安排督考部门定期督查乡镇(街区)、县直部门履行林长责任情况,及时听取各级林长工作开展情况。
记者:蒙阴县林长制改革有哪些亮点特色?
王丽云:抓增绿,破解荒山绿化瓶颈。蒙阴县荒山坡度大,多为裸岩山,绿化难度大、成本高。为解决荒山绿化难题,蒙阴县实行林长包荒山绿化机制,每年绿化一座山、一条梁,包栽、包活、包成林。每名县级林长负责绿化200亩左右的重点荒山,乡镇林长也有具体的荒山绿化任务。2019年以来,全县新造林4.6万亩、抚育森林3万亩。
抓护绿,落实精准管护制度。实施生态公益林管护制度,把护林纳入村规民约,设立林长制公示牌58处、公益林标识牌328块,全面落实禁牧令。实施古树名木管护制度,对所有古树名木建立电子档案,挂牌保护。全县古树群有25处,其中桃墟镇前城村有30年以上的楸树5000余棵,是江北地区最大的楸树林片。实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制度,党员干部带头,禁捕禁食野鸡、蜂蛹等野生动物。
抓营绿,实现生态富民惠民。发展林果产业,蒙阴县被誉为“中国蜜桃之乡”,有蜜桃65万亩,年产量1.25亿公斤,“蒙阴蜜桃”品牌价值达266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今年,蒙阴蜜桃价格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依旧坚挺,百姓收入比去年增加20%左右。发展林下经济,探索了林禽、林蜂、林菌、林药、林菜等5种林下经济模式,构建了“兔-沼-果”“果-菌-肥”“农-工-贸”循环产业链。
发展森林旅游,打造了崮上草原、椿树沟、联城麦饭石主题康养等景点。全县A级景区有21家,其中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5A级景区、沂蒙山地质公园为世界地质公园。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工作,蒙阴县是山东省首个签订碳汇资源开发项目的县。
通过荒山绿化,蒙阴县森林覆盖率达54.69%。
记者:林长制改革的下一步打算是什么?
王丽云:蒙阴县作为生态县,将继续抓实林长制工作,加快林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放大林业生态效益。开展好“绿满蒙阴”行动,到“十四五”中期,完成所有荒山绿化任务,有序对立地条件差的果园退耕还林,对过熟林更新抚育,同时抓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放大林业经济效益。推动碳汇项目进入实质交易阶段,把总量339万吨、价值6.3亿元的森林碳汇转化为真金白银,形成“以林养林”的良性循环。
放大林业社会效益。做好“生态+”“林业+”文章,培育一批林业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果业标准化、智慧化、优质化、品牌化,促进果农增收。抓住蒙山生态文明实践区建设机遇,加快环蒙山区域康养产业发展,做靓森林旅游,做强康养食品、康养器械产业,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