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我们的英雄,为什么从语文课本里消失了?

2020-10-27新闻20

我是一个70后,相信很多70和80后的小伙伴们和我一样,最初对战斗英雄的印象是来自语文课本。在语文课上,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了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战斗英雄的故事。

黄继光,“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原课文插图

董存瑞,他“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原课文

邱少云,他“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这些文字,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在我的记忆里永远生动、永远鲜活。从他们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英勇无畏,什么叫视死如归,什么叫保家卫国。爱国主义的萌芽就是被这些英雄的故事唤醒。

还有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得一发下语文书我就把这个故事读了不知道多少遍。

《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插图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朋友们,还记得上文这段内容吗?记得读到此处时,我小小的心里满是震撼,内心涌动着一种强烈的感情。我想大声地喊,他们就是中国最可爱的人!

可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的英雄渐渐从课本里消失了。

我问了一下刚从小学毕业孩子,你们的语文课本里有这些英雄吗?你学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吗?孩子摇摇头,说没有学过。

我从网上翻看了一下部编版小学语文目录,的确没有!

我不知道编辑教材的专家出于什么原因把一些经典课文给删去了。难道是像某些专家说的“他们死的太暴力了,宣扬他们的故事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用什么样的思想影响孩子,将来他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度,尤其是中国近现代,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可惜我们很多孩子最崇拜的却不是真正值得崇拜的人。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作为一个老师,我建议我们的课本能多收录一些不同时期涌现的英雄的故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英雄们。一次语文考试中,有一道题是看图写话,其中赫然有钟南山的身影。但很多学生根本认不出来,真让人感到悲哀。但这仅仅是孩子们的错吗?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像这些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英雄们难道不值得文学家们大书特书吗?难道不应该在我们的课本里出现吗?难道不应该是中国的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吗?

希望这些中国英雄们出现在中国课本里,与国同休,同天并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