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卡汽车汽车文化原创]
作为相对小众的英伦品牌,阿斯顿·马丁的辉煌过往似乎并不为中国车迷所熟知,实际上它已谱写了超过百年的汽车制造史,而经典的展翼车标,也先后经历了9次演变,可以说在方寸间见证了其始于赛车的理念传承。那么,阿斯顿·马丁品牌LOGO到底是如何诞生的?这一切,都要从1914年的一场爬山赛开始说起……
作为品牌创始人之一,莱昂尼尔·马丁(LionelMartin)一直对赛车运动抱有极大热情,在1914年的阿斯顿·克林顿爬山赛上,他驾驶着自己纯手工打造的Singer赛车获得了最终胜利。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他将赛事与自己的名字相结合,用"阿斯顿·马丁"取代了"马丁·班福特"的原有公司命名。全新公司标志采用了两个首字母进行拼合,并以唱片为灵感设计了整体的圆型框架,这一个Logo一直使用到了1925年。
1927年,阿斯顿·马丁第一次对车标进行了修改,可以看到其设计已完全脱离于前作,整体的飞翼造型不仅更贴合自己的豪华定位,同时也映射了人类航空史已步入到了飞腾时代。Logo本身由多片羽毛组成,代表胜利的"V"字形,同时"AstonMartin"也首次以大写字母完整呈现。
1930年,International勒芒赛车衍生出了民用量产版跑车,阿斯顿·马丁故此为其特别设计了全新Logo。相比前作,新车标更注重立体感,羽毛的纹路也变得更加精致。
仅两年后,阿斯顿·马丁的品牌标志就迎来了又一次蜕变,虽然整体依旧维持了类似羽毛的飞翼造型,但实际上,它的设计灵感却已悄然演变成了古埃及人所崇拜的"Scarab"圣甲虫。而在古埃及人眼中,这一图腾象征着万物生生不息,百事兴旺,阿斯顿·马丁希望借此来表达公司蓬勃发展的美好愿景。
其实从1932年开始,阿斯顿·马丁车标就已大体呈现出了现有的样子,只不过在期间针对不同事件进行了局部微调。例如上图中的1950年版本,阿斯顿·马丁将新掌门人大卫·布朗(DavidBrown)的名字融入其中,同时将边缘线条进行了微调,使其看上去更加精致、饱满,而这款标志首先应用在了DB2车型之上。
1972年公司更换掌门人后,"DavidBrown"字样被移除,羽毛纹路也被进一步梳理,同时背景颜色也第一次应用了更具高级感的淡蓝色。
在公司成立90年之际,也就是2003年,阿斯顿·马丁邀请了伦敦的Imagination工作室对标志进行了重新设计,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该标志运用了最新的计算技术进行放大,每一处细节都做到了无比精准,即便是做成3m宽的不锈钢Logo,边缘也没有任何瑕疵。时至今日,这一最终版本车标,仍由位于伯明翰的顶级标志制造商Vaughtons手工打造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WEC世界耐力锦标赛上,阿斯顿·马丁创新性地引入了定制化车身Logo,据悉它的设计灵感源自赛事举办国的不同国旗配色,技术上使用了尖端的CAD设备,与古老的珐琅材质进行手工加工,以更具活力的运动精神向品牌起源致敬。
编辑点评:在阿斯顿·马丁百年车标演变史中,其飞翼标识就像旗下的GT跑车一样,先后用简洁化、层次化、精确化三次变革,演绎了阿斯顿·马丁一直以来所坚守的传承,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诚然,车标虽小,但它的前世今生,却永远值得回味。
精彩内容回顾:
《奥迪车标百年演变史四个圈背后的故事》
《奔驰车标百年演变史三叉星竟另有其主?》
《指触经典车(40)珍贵的M图腾:BMWM1》
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