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外卖小哥送餐时被打成颅脑损伤,只因一句备注

2020-10-27新闻31

澎湃新闻记者 谢煜楠 实习生 张奕丹

近日,在成都温江区某小区内,一外卖小哥在送餐时被打成颅脑损伤,原因是“顾客要求敲门别打电话,但订单上没注明房号,只能打电话询问而引发对方不满”。

警方决定书显示,打人者王某被行拘7日、罚款300元。

外卖小哥冯某

10月15日20时34分,外卖小哥冯某接到一单从温江区柳城和平社区一家拌饭店送至万春路×号×栋×单元5楼的订单。他于20时35分到店取餐,取餐后立即往目的地赶。

冯某记得,当时订单上备注有“不要打电话、到了敲门”。送到时,冯某上楼发现5楼有两户住户。由于不确定是哪一家,冯某还是拨通了顾客王某的电话。

冯某称,顾客开门后一直用眼睛盯着他并质问,“你为什么不敲门,还要给我打电话?”被说了半天以后,冯某询问了句是否还需要这份订单,在其回复“不要”后,冯某便转身下楼,准备把餐食送回商家处。

正当他转身下楼时,冯某感觉腿部被人踹了一脚。由于重心不稳,他随即重重地滚到了4楼与5楼的楼梯间。冯某说,自己摔倒后,王某并没有因此停止施暴,而是又先后对他头部打了几拳。

记者从温江警方获悉,此事已受案调查,并对打人者王某作出行政拘留7日、罚款300元的处罚决定。

对于后续处理,温江区公安分局表示,现正在对冯某进行伤情鉴定,下一步要根据伤情鉴定结果进行后续处理。如果伤情鉴定结果为轻伤以上,将立刑事案件侦查,追究王某的刑事责任。

而对于民事赔偿,双方可进行协商,或者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起诉解决。

警方行政处罚决定书复印件。

新闻延伸

外卖骑手“打工人”

孙萍、付堉琪

最近,“打工人”的概念火了。这源于人们对现实清醒的认知:想活着,就得打工。整个社会都在培养大家对于“工作”的“偏执与疯狂”。“能吃苦、不怕累;不迟到、不早退;没假期,无所谓。”这朗朗上口的台词,热情洋溢地宣扬着劳动的异化。

外卖骑手就是这样一群“打工人”。他们大多是来自农村的“糙老爷们儿”,腼腆,不善言辞。来到配送行业后,不得不接受服务业精细化、贴心式的“情感规训”。

就是这样一批人,被要求在配送的过程中使用各种礼貌、程序化的语言:“感谢您订购××外卖”“祝您用餐愉快”“面带微笑,双手呈上餐品……提前打电话,若无人接听,则等待顾客回应”。

霍赫希尔德提出了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的概念,用来描述人的情感也被卷入到劳动过程之中,需要表现出得体的情感状态以满足相关工作场景的需求。

在骑手的跑单过程中,外人可以看到的是骑手进行的体力辛劳,却往往对于骑手付出的情感劳动习以为常。他们经常用“心累”来表达自己的处境。

被全方位监控裹挟的骑手需要尽可能的满足各项权力要求。在回应这些权力的过程中,骑手需要调动自身的情感,展现出积极的情绪状况,以回应自己的职业身份被社会赋予的期待。

一方面是骑手需要展现出积极情感以满足顾客对于服务业从业者的期待;另一方面,骑手还要压抑跑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避免给顾客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

从外卖平台给出的从业日常准则来看,对于骑手积极的情感呈现是有着明确且细致的要求。例如外卖平台会要求骑手不与顾客争执,平等对待所有顾客;即使骑手很忙,也要保持耐心和有礼貌;在顾客抱怨时,及时诚恳致歉与聆听,及时解决顾客问题 ,不推卸责任,不狡辩。

骑手面对顾客展示良好服务者形象的背后,则是其对于自己等待餐品时的焦虑、系统不合理的派单引发的烦躁等负面情绪的压抑。外卖骑手带着负面情绪上岗是外卖行业中的常态。

这不仅仅是因为配送过程中琐碎的问题会影响骑手的心情,更是因为外卖配送行业中的关系结构使得其他参与者的过错可能会转嫁给骑手。例如,原本是商家出餐慢造成的配送超时,骑手可能要背负顾客给出差评的风险。与此类似的,顾客存在的一些过失也可能需要由骑手帮忙承担。

在一些平台现行的外卖配送行业奖励制度中,顾客的好评可以提升骑手的收入,同时也作为考核骑手的重要方式。某外卖平台规定,如果外卖员的好评率低于10%,就可能就会被清走或淘汰。

我们的田野调查发现,要好评本身也是一件耗费心神的事情,需要骑手“拉下脸”,靠请求顾客来完成。有些骑手哪怕完成得很好,也不好意思跟顾客要好评。但是,在制度的驱动下,骑手还是要在顾客面前表现出请求的姿态,以完成平台考核的需求。

信息社会下的劳动过程,正在受到多方的监视和评议。而信息的不对称、进入权的不对等正在加速骑手“打工人”的不稳定和无奈感。除了温情的理解,我们要靠什么方式“撼动”被监视的劳动?又如何过上“不那么异化”的生活?这似乎很无解,也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期编辑 周玉华

#外卖员#骑手#外卖小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