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朝纲失衡,在加上黄巾起义后各州郡太守都有了兵权,东汉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诸侯割据时代。但因为东汉朝廷还没有垮台,各州郡名义上都还服从汉室的领导。直到董卓控制洛阳大杀百官还废立皇帝,由此扯下了汉室最后一块遮羞布,诸侯间开始相互吞并,大乱世来临。
虽然那些诸侯、大臣们纷纷高举汉室名义,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人真正把汉室放在眼里,就连曹操表面上迎接皇帝回来组建朝廷,但实际上却是完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计划,从道义上占据制高点,皇帝只不过也是他的一个利用对象。仅仅有两位大臣是真正的心系汉室,而他们两人的结局也非常悲惨。
第一个就是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他出身颍川名门望族,家族世代受汉室恩宠,一直是东汉历代朝廷的高官。荀彧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佼佼者,家族人都认为他以后会上任"三公",把家族推向巅峰,荀彧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反董联盟之前,荀彧实质性知道汉室将倾,也下定决心要将朝廷再次中兴。当时天下诸侯的表现简直入不了荀彧的法眼,毕竟他们私心太重。后来得知曹操孤军深入追击董卓时对曹操起了兴趣,当曹操占据陈留并迎接汉献帝时,荀彧知道和曹操联手将有复兴汉室的可能,于是带上自己的人脉加入曹营。
当时曹操空有武将却没有谋士,荀彧的到来弥补了他的空缺,曹操拜他为军师。而且因为荀彧的关系,颍川很多青年才俊,比如戏志才、郭嘉、钟繇、董昭等人加入曹营,曹操由此组建了那个时代最大、最专业的参谋部。靠着众多谋士们的智慧,曹操以区区陈留弹丸之地开始对外扩张,吞并张岱、张邈、张绣、陶谦、袁术、袁绍等诸侯的地盘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的诸侯,一度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但随着赤壁之战的失败,再加上曹操重新拿回割据几十年的西凉地区,此时的曹操认为自己功勋卓越,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公、后来又封魏王。早在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就定下规矩,非刘姓不能称王,几百年间不论是汉武帝还是光武帝都不敢违背这个祖训。曹操此举已经实质性向朝廷宣战,荀彧作为汉室的维护者极力反对曹操称公、称王。荀彧的态度对于曹操来说就是对立,。尽管曹操当初因为荀彧的辅佐才有今天的成就,但当下的荀彧对于曹操来说已经是政敌,于是曹操派人送给了荀彧一个空的饭盒,意思就是说汉室不会再给你饭吃了,这件事我做定了!荀彧被逼自杀。
另一位心向汉室的人就是诸葛亮,早在学习时代就以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两个人做自己的榜样,他们两人都辅佐各自的君主成就一番事业。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认为他有平定天下的能力,不仅授予他卧龙这个称呼,而且经常帮他宣扬谁能得到他就能平定天下。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尽管本身有一定的才能,也在天下间有极高的人气,但实际上却没有一块稳定的地盘,一直寄人篱下。诸葛亮的能力有目共睹,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得到了集团的发展方向,诸葛亮从不可能的角度促成刘备和东吴的联盟,随后在赤壁正面击败曹操。把刘备从一个新野的县令变成荆州的实际掌权者,具备了争霸天下的实力。后来诸葛亮又制定刘备入蜀,几年时间把广袤的益州变成了刘备的领土,实力直接超过东吴。
后来蜀汉丢失荆州并经历夷陵之战的惨败,诸葛亮接手的蜀汉集团已经实际上是一个三流势力,对外还同时交恶东吴和曹魏。此时诸葛亮果断和东吴重新联盟,对内镇压、清算所有反动势力,对外开启北伐战争,立志匡扶汉室还于旧都!
曹魏实力虽然远超过蜀汉,但在诸葛亮天马行空的指挥艺术下处处被动,陇西、关中地区岌岌可危,像张郃、王双这样的大将都被蜀军斩杀在战场上,逼得魏明帝曹睿御驾亲征,启用阴谋家司马懿来抵御诸葛亮。司马懿能力很高但却无法反推诸葛亮,只能凭借曹魏强大的国力和诸葛亮打消耗战,力求魏国领土不失。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中因为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五丈原。
随着诸葛亮这位汉室忠臣的离世,远在江东的吴主孙权自行在建邺称帝,建立孙家的宗庙并设立文武百官。魏明帝曹睿以亲善的名义,派人全方位无死角监控已经退位多年的山阳公刘协,逼得刘协惶惶不可终日,最后抑郁而死。
而天下间因为再也没有人扛起支撑汉室的大旗,为了自己的政治正确,纷纷高举各个势力的旗帜,尽其所能对上位者表忠心,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而不论是曹魏、蜀汉还是东吴,此后都以各自的名号发布各种国书,再也没有顾虑东汉,这个王朝也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改朝换代再正常不过,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必然性,毕竟没有哪个朝代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个朝代可以彻底解决本朝出现的所有问题。
但历史的趋势下总会有不同的选择,就像荀彧、诸葛亮这两位,尽管他们都知道汉室将倾,但他们不像当时的人一样"识时务",而是忠于自己的理想,忠于自己的信仰,哪怕路上没有同行者,他们依旧可以倾尽全力去做那件非常伟大的事。尽管事后证明失败了,但历史并不会嘲笑他们,而是非常肯定他们的做法、功绩。从个人的角度而言,荀彧、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