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有了葡萄,啥都有了

2020-10-26新闻13

津云新闻记者 马雨彤

金秋时节,在东丽区胡张庄村2000多亩葡萄园里,一棵棵枝繁叶茂的藤条上缀满了一串串葡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甜味道。兴高采烈的村民们忙着采摘、装箱、外运,整个葡萄园区喜气爆棚,一片欢声笑语。就是靠着这片甜美的葡萄园,全村500多户村民实现了家家有存款,开上汽车,住进楼房,日子过得比蜜还要甜。

村民收获葡萄

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

9月初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葡萄种植大户李向树却显得格外轻松。原来,他是2019年胡张庄村第一批报名尝试大棚种植的农户,他的大棚种出的葡萄,比陆地种植的同品种葡萄早成熟了一个多月。“我这两个大棚,一共挣了9万多呢!”李向树说。

今年是村里大棚建成使用的第一年,村民的经验还不太丰富,葡萄的收成不是特别好,但对于村民来说却很满足,人人都称今年是胡张庄的丰收年。给村里带来这一利好的人正是胡张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宝玲,去年,她带领村民发展设施农业,改变了以往看天吃饭的状况,把种植的主动权掌握在了村民自己手里。

杨宝玲开会研究村规划

眼下,受益的农户们早早地合计来年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棚再次创收,而那些当初没敢尝试的农户如今也跃跃欲试,盼着能早些享受到设施农业带来的红利。别看现在大伙儿对大棚种植信心满满,早在村里刚提出时,他们并不积极:“没搞过大棚种植,万一种不好那不是光剩赔钱了吗?”

为了让村民宽心,杨宝玲和班子成员主动报名尝试。可是,她又一想,大伙儿的顾虑,主要还是在钱。建一个大棚成本二十来万,补贴一半,自己还得掏上十来万,投入不小。为了给村民吃上一颗定心丸,她带着两委班子,反复跟区里、街道沟通,争取支持。通过对胡张庄的实地考察,区里看到村里的发展条件和迫切转型的需求,最终决定,结合发展设施农业的相关政策,再给予每个大棚一定补贴。粗略算下来,村民几乎不用自掏腰包就能建大棚了,这对于他们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而此时建设大棚的数量已经确定,再想申请就赶不上这一拨了。

“杨书记和我们一起把指标让给了村民,这么多年她都是这样,什么事儿都首先想着村民。”村干部李富江说,杨宝玲总是把村民的利益摆在首位。

提起当初这一进一退,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说,杨宝玲有好政策总是先惦记着大伙儿。眼看着胡张庄村的发展逐步走上了正轨,大伙儿也越来越有干劲儿。今年葡萄一上市,每个棚净赚了四五万。大棚效益稳住了,旱地葡萄也不能耽搁。村两委联系北京大型商超,也为旱地葡萄找到了销路。今年,大棚加上旱地葡萄,胡张庄的村民,一共收入了1800多万元。如今,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8000元。今年,胡张庄村还被评为了东丽区乡村振兴示范园区。

“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杨宝玲说。

外地媳妇的谋生路

1976年7月,杨宝玲从山东省临清县肖寨公社中学毕业,取得了高中文凭。那年9月,当地成立了女子农电站,急需用人。杨宝玲所在地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尚未通电,之所以成立这样一个农电站,是为了先给村里解决用不上电的难题。可对于当地的高中毕业生来讲,要做供电线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人愿意。那时候的杨宝玲虽然年龄还小,但为了能为村里的供电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她第一个填了报名表,成为了农电站的一员。这一干就是三年多,其间,杨宝玲在胡张庄的亲戚每逢过年回家,都要跟她提起天津的好。

1980年春节刚一过,杨宝玲跟着亲戚就来到了胡张庄村。一进村,杨宝玲就傻眼了,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坯房,周围到处是芦苇荡。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加上当时杨宝玲的老家传统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家里孩子一旦离开了家乡,就说什么都不能再回去了。经人介绍,杨宝玲在1981年和爱人成了家,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郁郁寡欢。一边靠着自己以前的积蓄,另一边靠着胡张庄村街坊邻居的救济,杨宝玲和丈夫勉强维持着生活。直到1982年,杨宝玲有了孩子。为了给孩子创造说得过去的成长环境,她开始想办法谋出路,却无果。

后来,杨宝玲得知村里计划生育这个工作换了6个人,都没有能长久干下去的,她动了干计生工作的心思。

工作第一天,村里给她布置了两张纸共22项任务。于是,她抱着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开始在村里走街串巷地敲门摸底。摸排了几天,她发现,多数村民白天不在家,于是,她白天在家看孩子,等到天黑了,把孩子交给丈夫照看。给爷俩把饭做好以后,杨宝玲又开始串门儿去了。就这样,坚持了差不多三四个月,她觉得这么下去不是办法。于是,一狠心,把孩子送回山东老家,交给父母照顾。杨宝玲一刻不敢耽误,当天就从老家回到了胡张庄。那时的杨宝玲,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光是饭碗不能丢,还要把这没人爱干的活给干好了。

杨宝玲还清楚地记得,每次挨家挨户敲门,给她开门的是少数。即便开了门,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挨数落。但是,她没有在意过这些,还是笑脸相迎地一次次磨嘴皮子。“帮他们做一些他们想不到的事,端屎端尿这事我都干过。”凭借着一股子执拗劲儿,杨宝玲感化了村民。

走在村里,村民见到杨宝玲张嘴有喊老杨的,也有喊二嫂子的,还有叫她二舅母的。杨宝玲说,乡亲们就是她的亲人,都是需要她倾注心血的人。

杨宝玲脚骨裂仍然带病工作

杨宝玲走街串巷和村民聊天

破解难题 转型城镇化

2006年,杨宝玲以最高票数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等待她的却是一个棘手难题。那年八九月份,地里的葡萄得了脱皮病,开裂了不少。

杨宝玲急得到处打电话求援,希望能保住剩余好葡萄的销量,没想到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法收。考虑到葡萄只是开裂了一部分,摘掉生病的葡萄保住好的,或许能让村民保证一部分收入。顺着这个思路,杨宝玲想到了葡萄酒厂是不是可以收购这些只是样子不太好看的葡萄。于是,她找到了同学寻求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葡萄滞销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杨宝玲也因此得到了全村老小的信任,2007年,胡张庄村在华明街道推行“宅基地换房”中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子。因为“宅基地换房”是新政策,没有前车可鉴,大部分村民都在观望,很多村民在一开始甚至不同意换房,李树萍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村口处有18个住宿房间和两个饭店,李树萍每个月都能旱涝保收。

李树萍在村里的住房是80多平方米,是婆婆在住,李树萍一家四口住在自家旅店里。摆在李树萍一家面前的换房方案有两个,一个是以房换房,这样可以换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另一套方案是按每口人30平方米的面积换,这套方案算下来,李树萍一家可以换到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可是,对她来说,这两套方案都不称心。“我想给儿子多留出一套房子,所以想换两套住房。”李树萍说。

杨宝玲一边做着李树萍和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一边带着22个问题与区里沟通,争取解决村民安置补偿费、拆迁还迁、养老保险等问题。在杨宝玲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换房签字的那天,胡张庄村仅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签订了95%以上的换房申请。这也使胡张庄村成为第一个全都搬入新城镇的村子。

杨宝玲入户做思想工作

村民搬入城镇种果蔬

如今,胡张庄人就业就医就学都有了保证,村民田伯森体会颇深。他患有糖尿病,每月都要去医院拿药。没实现城镇化之前,他每月取药要自费花上700多块钱。现在,他每月拿同样的药只花200多块钱。

看到村里条件越来越好了,在外打工的胡张庄人也回来了。眼下,胡张庄村正在打造“沽上田园”项目,计划以实现农业转型和产业融合为目标,融入区域规划和发展形势,推进农村零散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打造集农业双创、文化体验、养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已被纳入全市双城生态屏障区旅游发展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