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玄奘西行走中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最为明智的,其他所有的路线都不如西亚好走。
先说中南半岛这条路线,从地图上看,是稍微近一点,但是道路并不好走。
玄奘西行的起始点是在长安,从长安到中南半岛要先到岭南,光是这一路就相当困难。
唐朝诗人杜牧曾经在诗中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展示了盛唐时期我国冷鲜链运输网络的发达。走了几千里路的荔枝,从南方到京师竟然没有变味,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杜牧这是一首讽刺诗,揭露唐王朝最终爆发安史之乱的缘由。
当时的交通并没有那么发达,为了运输这点荔枝,也不知道死了多少差官和马匹,挥霍了多少民脂民膏。由于古代南方开发程度低,山河险阻特别多,玄奘想要如果从中南半岛走的话,将要面临极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从北往南走,气候越来越热,环境越是多样性,潮湿闷热的环境最容易诱发疾病,对于玄奘来说,这也是一个挑战。
古人对南方热带气候的恐惧是十分强烈的,《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就曾提到遭遇恶劣的气候环境,多次导致士兵发生疾病。
以前有一部讲述民国时期云南与东南亚国家边贸的电视剧叫《大马帮》,期间也有马帮的人走失在原始森林中,或者遭遇沼泽、瘴气等自然灾害。
过一阵子要上映的《鬼吹灯之云南虫谷》,估计也会给大家全方位展示热带气候的厉害之处,要知道卸岭魁首陈瞎子,就是在热带雨林气候中把眼睛搞瞎的。
总之,想要穿越中南半岛,光是这个复杂的气候和恶劣的交通就够人喝一壶的了,当然,最艰难的还是到孟加拉境内的时候,如果赶上雨季可能全是水,根本无法通行。
古代压根就没有打通从东亚途径热带雨林气候的中南半岛,再到达南亚半岛的通道,玄奘虽然胆子大,但并不是冒险家。
其实,玄奘如果真的要从南方去天竺的话,那还不如直接坐船去了!
还别说,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打通了天竺与中国的海上交通,很多佛教弟子就是从水路到达中国的。
最著名的当属菩提达摩,也就是达摩祖师,在离开天竺后,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久,才到达了中国南海,在广州登陆。
当时正是中国南朝最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在位期间,还派遣使臣到广州迎请,达摩到达南京后,梁武帝还与达摩探讨了佛理。
后来达摩北上到达洛阳,在嵩山少林寺下榻,开创禅宗,引领中国佛学快速发展。
应该说,要走中南半岛不如直接走水路,但是玄奘为何没有选择达摩祖师曾经走过的路,而是绕远从中亚走呢?
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水路风险太大,在造船技术并不发达的唐代,走这条航路绝对是九死一生。
唐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叫作鉴真,为了到日本宣扬佛教,从公元742年就开始东渡,一直到公元754年第六次东渡才成功到达日本。
前五次失败,也许也能看出当时走水路的艰辛,第一次东渡的时候,因为别人诬告鉴真勾结海盗,被拘禁。
第二次东渡在长江出海口就遇到大风,船差点沉了,修好后再出,被风吹到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差点来了一个荒岛余生,后被人所救。
第三次东渡时,有人状告鉴真同行的日本僧人“引诱”鉴真去日本,日本僧人被通缉,鉴真的东渡之行又被官府拦下。
由于前三次都是在江浙一带出海,均未能成功,第四次时,鉴真从福州出海,刚出发又被官府的人拦下。
第五次东渡是最艰难的一次,出海后连续刮了半个月的大风,等到鉴真等人登岸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了海南三亚,从三亚回到内地期间,由于旅途劳顿,气候多变,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
一直到753年,在日本遣唐使等人的邀请下,搭乘遣唐使的大船,秘密躲开官府的拦截,才得以到达日本。
从中国到日本本来并不远,鉴真却走了十二年,光是车船费花了多少就不清楚了,要是从中国水路到达天竺,没有郑和那个规模,估计也很难成功。
再说,在船上一漂就是三年,连一口青菜都吃不上,那得多难受。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都是唐朝时期较为有影响力的佛学传播过程,相比之下,西行之路虽然慢一点,但是至少是安全可靠的。
西域通道在古代的时候更为发达,自从丝绸之路开通以来,长安就有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商人前来经商。
应该说,唐朝时期,西域自驾游的路线已经很成熟了,选择西行是很明智的啊!
除了考虑到路途险阻的因素外,玄奘西行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正本溯源!
当时的唐朝并非没有佛经,而是佛经太多,分歧太多,严重影响了佛学的进一步发展。玄奘西行就是为了和西域各国的僧人进行佛法辩论,西行沿途全是佛教寺庙,作为唐朝时期的“沙发客”,这都是他西行路上下榻的地方。
不但能免费住宿,还能免费吃东西,吃饱了再与当地的和尚进行佛法辩论,走走停停十七年,岂不美哉。
通过这次西行,玄奘首先将沿途风景、所见所闻写成游记《大唐西域记》,一度在唐朝热销,稿费赚到手抽筋。
另一方面,玄奘将十几年来辩论心得,经过整理,完成对佛学理论的重新整合,后来还创立了法相宗。
总体来说,玄奘西行的路线,看起来绕了一点远,其实是最好走,成就也最大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