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沿河:打好就业“组合拳” 让百姓端稳“饭碗”

2020-10-26新闻13

金秋岁月,硕果飘香。连日来,笔者走在沿河自治县的每个村庄,都能看到村民们收获的喜悦和听到村民们欢乐的笑声。“今年我在村里发展的茄子、辣椒和菊花等基地上打工,到目前为止已得了8000多元的务工费收入。”该县思渠镇边疆村村民陈妹花笑着告诉笔者。

陈妹花今年64岁,家庭2口人。她介绍,2015年在安徽、浙江等地务工,虽然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但一年下来除去生活费和路费等费用后,回家已所剩无几。如今,村里发展了辣椒、茄子、菊花等产业,陈妹花只要有空就到基地务工,每天有80至100元收入,一年有1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两个老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是沿河自治县痛下决心撕掉绝对贫困标签的一年。为此,该县从年初以来就紧紧围绕壮大产业发展、引资企业入驻园区和易地扶贫安置点、开发公益性岗位、抢抓东西部劳务协作机遇等,多举措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实现了群众增收目标,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有劳动力27.231万人,已就业26.2661万人,就业率达96.46%。

壮大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途径

该县思渠镇边疆村40多岁的建档立卡户杨长英,家里共5口人,生活负担比较重,谈到今年的收入时喜笑颜开。今年,她从村里各个产业基地开始建设以来,多数时间都在基地务工。

“我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合作社领取了现金5000多元,还有3000多元没有空去结账。丈夫也是在村里打零工,他做的活是一些重活,每天200元,比我的收入还高。今年我们家的收入比以前任何一年都要多。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村里养鸡场还聘请我为饲养员,每月固定工资有3000元左右。”杨长英高兴地说。

该村主任邓大文介绍,我们村今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修建了一个2万羽的生态鸡养殖场,杨长英因为平常劳动踏实、认真,合作社已经确定聘请她做饲养员,这样来他家就有固定收入了。

今年,该县为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群众临时务工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增收的主渠道,新增发展辣椒5.9万亩;新建猪舍43栋(家),实现年出栏生猪5万多头;生产黑木耳3000万棒,总面积3000亩;新建生态鸡代养鸡舍71栋,实现年出栏100余万羽。

这些“短效”产业大多采取的是“村社合一”的发展模式,并与群众实现了利益联结,合作社在发展中所获得的利润,除去产业管理等成本费用外,全部用于支付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带动和覆盖了全县10多万人临时就业和长期稳定就业增收。

同样,在该县洪渡镇王坨村的苏缘红蛋鸡养殖场,50多岁的建档立卡户李朝海,家庭人口比较多,前段时间在浙江打工,近段时间因妻子身体不太好,回来给妻子检查身体,得知该养鸡场需要工人帮助管理,他便来到鸡场每月可挣工资2000元左右,既照顾了家庭,又确保了自己的收入。“有这个鸡场好啊,我们就不用外出打工了。虽然工资没有外面高,但心里很踏实”。李朝海高兴地说。

洪渡镇王坨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任鑫介绍,这个养鸡场的土地是按照每亩400元流转费从群众手中流转过来的,流转时间20年。同时,采取“村社合一”养殖模式,除去管理、饲料、水电等费用外,所获利润全部由洪渡镇统一用于开发保洁员、管水员等公益性岗位,预计可开发公益性岗位200多个,其中王坨村公益性岗位43个,每人每月工资800元。目前,该养鸡场共有管理员、饲养员6人,其中3人是建档立卡户,每人每月工资1800元以上。

引进企业入驻 农民变成工人

今年初,该县一些原本准备外出务工的群众,因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没有去,呆在家里等待就业机会,无形中给脱贫攻坚工作增加了不少压力。

该县面对就业难问题,采取了“筑巢引凤”的方式,引资企业入驻园区和易地扶贫安置点,让群众能就近务工挣钱增加收入和从农民逐步转化为工人,为沿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一定基础保障。

“我们是拿计件工资,多做多得。这个月厂里赶货,加工学生校服,我要争取拿到5000元以上的工资。”官舟镇易地扶贫安置点恒泰源服装有限公司工人豆文红信心十足地说。

豆文红原本是陕西人,今年28岁,丈夫是官舟镇大桥村人,两人是在外务工认识后谈的恋爱,结婚后回到了大桥村。如今她在恒泰源服装有限公司担任车间管理组长,丈夫在附近餐饮馆当厨师,夫妻两人月收入合计在1万元左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同样,在沿河自治县沙沱社区铜仁高新区配宝新能源科技沿河电子组装扶贫车间里,100多名工人各就各位整齐坐着,有的生产电风扇零件、有点生产充电器零件,一派繁忙的景象。

“这里要拧紧点,通电运行后才不容易坏和安全。”车间管理人员周娟正在给工人袁凤芝讲解小电风扇生产注意事项和要点。周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共有人口7人,4个小孩都在读书,家庭生活靠夫妻二人打工来维持。“今年受疫情影响,外面许多工厂也不景气,加之小孩在本地学校读书,家里老人也需要有人照顾,于是过完春节我并留在了家里,3月份才从老家沙子街道明星村正式搬迁到这里居住。”

由于她以前一直在深圳的一些工厂打工,对厂里管理模式比较熟悉,见识相对比其他工人广。加之她比较年轻和机灵,还懂点文化,在前期培训中,很快就掌握了电风扇、充电器等电器部分零件组装技术,得到了扶贫车间领导们的认可,并提拔她当了车间管理人员,每月固定工资3000元。加之她是社区楼栋长,每月也有几百元工资,加起来她月固定收入有4000元左右,解决了她搬迁的后顾之忧。

据悉,该县园区共有大小企业16家,吸纳就业356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入驻企业和扶贫车间有60家,吸呐就业人员15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817人。易地地搬迁劳动力413人。

开发公益岗位 拓宽就业资源

今年,该县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强化“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每个贫困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

该县通过“村社合一”模式,发展了生态鸡、生猪、食用菌、辣椒等四大短平快产业,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并根据需求开发村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难问题。

产业发展中,合作社除去发放管理人员工资、水电等工资和成本费用外,当年所获得的产业效益将作为村集体经济,统筹用于解决各村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

今年59岁的村民魏国英,是该县淇滩镇茶坛村贫困户,孩子们都已长大成家立业。如今她和老伴两人生活在一起,生活来源主要靠孩子们供给和干农活,经济不是很宽裕,于是她便向村指挥部提出申请,要求解决她一个公益性岗位,增加家庭的收入。

该村指挥部根据岗位需求和条件,给她解决了村里保洁员,每月工资800元。如今她包了村里的一片环境卫生,虽然增加了劳动量,但家里有了稳定收入,生活越过越开心。“现在党的政策真是好,在家只要勤劳就能找到钱!”魏国英笑着告诉笔者。

同样,该县甘溪镇芭蕉村46岁的建档立户杨国强,一家4口人,以前主要靠种植传统农业和就近务工,每年收入总是在2万元左右,而且很不稳定。

今年,村指挥部根据需求,给他解决了一个管水员公益性岗位,负责管理村里的自来水,每月增加了固定收入800元。村里那里总水管坏了,他就主动维修;那户群众自来水龙头坏了,他就帮助换上。如今他在村里虽然成了一个大忙人,但脸上却经常挂着幸福的笑容。“我这个活不仅增加了自己收入,还能帮助群众解决急需解决的生活问题,我感到很满足和幸福!”杨国强如是说。

该县今年以来在全县400多个村(居、社区)共开发保洁员、管水员、林管员、调解员等公益性岗位1万余个。

今年,该县多举措让富余劳动力实现了90%以上人员就业,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增收保障。

据悉,目前该县在做好劳务组织化输出的基础上,正统筹各方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在就业渠道开拓、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政策落实等方面持续发力。结合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对县内重点企业、农业合作社、扶贫车间、自主创业群体的扶持力度,稳定就业岗位。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沿河,不断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群众就业增收,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杨友)

#就业#扶贫车间#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