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以就近上学、老人享受社区养老、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休闲健身......近年来,长宁区各街镇着力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建,为居民营造可达性强、服务精准、功能复合、开放安全的宜居社区生活,让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目前,长宁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工作正在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领域探索实践。【养老】健全“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五级社区为老服务网络
养老方面,编制新一轮养老规划布局,在各街镇都已建成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在部分面积较大或有条件的街镇探索建设分中心,目前已有5家分中心在建或筹建。推动整合社区老年活动室和闲置物业资源,指导街镇灵活设置多个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点。依托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日托所、助餐点、“物业+养老”等嵌入式设施,灵活开展丰富多样的为老服务,健全“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五级社区为老服务网络。【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85%以上
教育方面,目前已提前实现普惠性托育点10个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幼儿园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托班,鼓励民办幼儿园开设普惠性托班,支持社区、企业事业单位、园区、商务楼等多元主体开设公益普惠性托育点,更好地为百姓提供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此外,加大对公办幼儿园基建投入力度,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高普惠性学前三年教育覆盖率达到85%以上。计划完成3所公办幼儿园成功申报市一级园,公办示范性幼儿园和市一级幼儿园占比从53%提高到60%。【医疗】“家门口”就能享服务
医疗方面,截至2020年9月,辖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40家,平均每街镇设置3-5家,每家基本达到了150平方米的面积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门诊诊疗、健康咨询、静脉补液、肌肉注射等“两个基本”(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公共服务,在此基础上还提供特色项目,包括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与推广,如针灸、火罐、电针治疗、推拿、艾灸等,老年人健康体检服务,健康文化传播与健康教育促进等,是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健康服务重要载体。【体育】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14平方米/人
体育方面,截止到2019年底,全区共建成市民益智健身点38个、市民球场15个、市民健身苑点416个、市民健身步道22条、市民健身房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14平方米/人,逐步打造长宁15分钟体育生活圈,不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文化】打造一批“社区空间”
文化方面,不断提升区、街镇、居民区三级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能级;推进社区文化活动(分)中心、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结合社区更新计划的实施,建好“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打造一批集“文化”与“民生”于一体的“社区空间”,提升社区文化品位。“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位,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或符合服务设施特点的距离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其中提到的15分钟步行范围内可达,其内涵实质就是以人的尺度和体验来重新认识社区、改造社区和重塑社区,突出以人为本、共享开放的理念。近年来,长宁区10个街道(镇)积极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建,其中,试点推行该项工作的新华路街道、虹桥街道、仙霞新村街道紧密围绕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计划打造开放、便利、共享的居住空间品质,焕发人文生机与社区活力。除此之外,“15分钟社区生活圈”也是对新常态下社区发展多元需求的积极回应,因此要把握以人为本、分类施策原则,通过分析不同年龄群体的行为特征、出行特征、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使用特征、现状社区空间供给与居民需求差异特征,按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三个不同类型生活圈的布点要求进行核对和需求匹配。现阶段,长宁围绕居住、就业、服务、交通和休闲,精准定位、科学统筹、分步推进,力争实现“十四五”时期“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全面建成,让生活、工作在长宁的群众更好地共享社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