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这是要凉的节奏吗?

2020-10-26新闻16

10月13日,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文,从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对各类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集中整治,重点是利用合同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

消息一经公布,众多网友纷纷拍手叫好,认为抓到了教育的痛点,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丛生,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进中考、高考制度改革,中小学校外培训蔚然成风,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来,也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了“书非培训不能读也”的共识。

尖子生要参加培训,因为他们的目标是重点高中,以后要进军清北或“985”“211”;差生要参加培训,他们希望闯过中考这一关,能有高中读,这样至少有一所大学接纳自己;数量最多的中间阶层更要培训,因为进一步天堂,可以拼重点高中,上更好的大学就有指望了,退一步则是地狱,有可能在中考这一关就被刷掉,越发不敢掉以轻心。

由此,中国进入了“全民培训”的时代。学生不须说,要直接参加培训,是主力部队;父母要一力承担培训的费用,是保障部队;爷爷奶奶则要担负起接送孩子的任务,是后勤部队。人人都有职责,人人不能松懈,加上巨大资金投入,教育因此与医疗、养老并称为“新三驾马车”。

为什么中小学校外培训这么火?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

为应对1998年世界金融危机,1999年国家提出“教育产业化”概念,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对经济发展起到长远推动作用,进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从这个目的看,是达到了预期,因为教育已经成为家庭中一项重要支出,据统计,48%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到了总收入的40%。而这些钱,有相当一部分流入到各类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中。

二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

1985年,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从三十几年实践看,通过大学扩招、函授、自考等政策,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升,2020年全国拥有大学以上文化的达到了2亿人。在这种情况下,要赢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势必要“从娃娃抓起”,从学前教育、小学阶段奥数等到中学阶段的全面开花,谁也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类培训机构应运而生。

三是教育改革的衍生物。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着力推动高考、中考改革,初衷是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从高考看,先是文理分科、后又“3+X”再到即将实行的“3+2+X”,纳入高考可供选择的科目越来越多,意味着学生要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从中考看,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体育中考要和语数外同分值,美术、音乐等逐步纳入中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估计为了应对这些考试,在文化课纷纷培训的同时,家长又要贡献一部分钱给校外培训机构了。

四是家校共育理念的走形。

我国的教育理念基本继承了前苏联。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已被无数次验证,但在实践中,有些走形。很多家长吐槽,自己每天回家后的工作就是,帮孩子各种打卡、各种签字,还要讲解试题、分析作文等;一直将要给孩子减负,可减负的是学校、老师,而这部分负担却落在了家长身上……等等。这样托管等培训机构又有了立身之本,自己不懂,不如花钱请“专业人士”。

中小学校外培训除一些正规机构外,在校老师开小班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否则教育部也没有必要三令五申“严禁在校老师参与有偿补课”了,而这也引发了部分家长对某些老师是否在课堂上“留一手”的担忧。

只要现行教育体制不发生根本改变,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就仍有其生存空间,仅凭教育部一纸通知、一次整治就判断其要凉凉了,未免太过天真。

#中考#高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