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

2020-10-26新闻14

高原速度。资料图片

“十三五”时期,是青海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省委省政府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一优两高”,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同舟共济、砥砺前行,“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即将完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夙愿即将胜利实现。

五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全省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发展层次不断提升,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发展成果更多惠民,为乘势而上顺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重要基石。

这五年,青海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65.95亿元,“十三五”前四年年均增长7.1%,高于全国年均增长水平0.6个百分点,“十三五”末全省经济总量有望迈上3000亿元台阶。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981元(折合7100美元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18元,比2015年提高6800元,前四年年均增长9.4%。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这五年,青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高位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在即,高质量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任务,成功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名录。举全省之力保护好“中华水塔”,发布实施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三江源、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巩固,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3%,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更加巩固。

这五年,青海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贫困村和14.55万户全部脱贫退出,5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清零,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5.2万户群众搬进新居,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西宁市优良天数比例89%、居西北五省区首位。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87.5%,土壤环境保持清洁稳定。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推进,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22.2%,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序化解不良资产、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突出风险点,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流动性监测,防暴恐、反分裂、重大敏感时点的社会领域风险防控有力,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这五年,青海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态势。

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演化重塑,高原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城乡融合形成新格局。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一群两区多点”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大西宁”建设稳步推进,“新海东”城市功能持续优化,格尔木交通枢纽地位明显提升,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全面展开。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55.52%,比2015年提高5.22个百分点。城市群合作共建开启新篇章,都市圈建设有序推进,中心城市带动力稳步增强,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新设茫崖、同仁市,城市数量达到7个。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01平方米,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7.32%。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各类农民合作社稳步发展,扶持了一批休闲农牧业示范基地,推荐入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农庄(园区)6个。持续推进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农牧区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这五年,青海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全省发展方式发生积极变化,特色优势鲜明、市场潜力巨大的绿色产业发展壮大,“两化”融合达到国家水平,产业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农牧业“四个百亿元”产业加快成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全面展开,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创建全国唯一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锂电、新材料、盐湖化工、光伏光热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60%。持续优化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新旧动能接续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以“五个示范省”建设为载体、以“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三次产业比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服务业发展活力和拉动力跨上新台阶,金融、信息、科技、商务四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四成,旅游业加速成长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富民增收的美好事业。

这五年,青海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

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圆满完成,企业税费负担、用能等成本大幅下降,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稳步增长。生态文明制度总体框架基本形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落地实施,“三线一单”编制省级试点完成,排污权交易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实现多证合一,项目审批时限和企业开办时间分别压缩至30个和3个工作日以内,营商环境得到明显优化。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4111个行政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西宁、海东成为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8个市(州)全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建设成效显著,“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这五年,青海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构建。

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毯产业发展与经贸合作论坛,主办中国(青海)·土库曼斯坦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圆桌会议,陆海贸易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建设,西宁综保区和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对外贸易稳中提质,新确定10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成19个国际营销网点和13个综合性进口商品直销平台,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达到164家,外贸企业结构逐步优化。对外投资不断扩大,投资业务已拓展到28个国家和地区。对口援青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深化,支援省市和央企援助资金实物量达到70亿元,在资金支持、人才支援、劳务协作、社会帮扶、产业合作、携手奔小康等领域开展了多层次交流合作。

这五年,青海民生福祉获得新提升。

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持续稳定在75%以上,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67年,学前教育、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健康青海建设扎实推进,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73.12岁。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建成22.7万套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全省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7.8平方米和39平方米。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惠及全民,融媒体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供稿 本报记者解丽娜整理)

#新冠肺炎_社会#扶贫#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