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多会诛杀功臣,以保证其统治稳固安定,比如汉高祖刘邦诛杀韩信、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等。皇帝们的出发点不外乎是为加强皇权,安定国内秩序,然而这一做法真的有效吗?当功臣们的权利被限制后,就没有人威胁皇权了吗?
以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例,彼时藩镇割据已历时上百年。在乱世,只要手握兵权,便有登基为帝的资格,赵匡胤出身于乱世之中,又被后周世宗柴荣所器重,所以很快就手握军权。柴荣死后,赵匡胤趁着后周孤儿寡母无力安定朝局之际,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天下。
由于其得位不正且太过容易,所以他对以前和自己出生入死的武将十分忌惮,非常不信任他们。在统一天下后,他特意宴请几个手握兵权的心腹武将,通过一番言语恐吓,后者很快就“主动”衣锦还乡,回家当富家翁,安享晚年。推杯换盏间,赵匡胤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分散于武将手中的兵权集中起来,赵匡胤对此举很是得意,然而他却忘记了对他威胁最大的一个“武将”。
“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很清楚要是自己一人掌握全国兵权,文官集团不会答应,武将们自然也是心有不甘,便决定搞一出“三权分立”的戏码给他们看。赵匡胤先是将一部分兵权交由殿前都指挥司掌控,然后又将第二份另兵权交给侍卫马军都指挥司,最后将剩下的部分委托给侍卫步军都指挥司,这样一来全国兵权一分为三,但三方的都指挥将军都没有调兵之权。
如果要派兵遣将,是要文臣从皇帝这里拿兵符再进行指挥作战的,赵匡胤对自己设计的这一制度很是满意。然而此举只单纯地解决了外姓将军兵权问题,却对皇室同姓没有丝毫压制。这无疑就给其常年征战沙场的弟弟赵光义提供了机会,而他也恰恰是“杯酒释兵权”中唯一被遗漏的武将。可以说,赵匡胤的兵权改革不仅没有削弱赵光义的权力,反倒令其权力得以加强。此后,赵光义其掌握的兵权越来越大,在军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赵匡胤恐怕未也曾想到其弟会尾大不掉,最终“谋朝篡位”。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夜饮,并屏退左右,宴饮中,有宫人遥见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做逊避之状,又听闻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当晚,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庙号“太祖”。令世人奇怪的是,那时赵匡胤子嗣都已成年,皇位却被晋王赵光义以所谓的“金匮之盟”夺取,烛影斧声下,赵匡胤之死极为蹊跷,后世一直怀疑很可能是赵光义动的手脚,但当晚究竟发生了何事,世人永远无法得知。